長部經

1. 梵網經

Dịch giả: 通妙

第一 誦品



[0001a05] [P.1] 



[0001a05]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僧伽,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於大道。一遊行者須卑亦與其弟子梵施童子,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於大道。途中,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與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0001a10] 



[0001a10] 時,世尊於菴婆羅樹園內國王〔所建〕之休息堂,與比丘僧伽同宿一夜;遊行者須卑,亦於菴婆羅樹園內國王之休息堂,與弟子梵施童子同宿一夜。於此,遊行 [P.2] 者須卑,又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又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住。



[0002a01] 



[0002a01] 時,其夜方曉,眾多之比丘起而集坐於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友!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已知已見之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徹見眾生〔心〕之種種趣向。然,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卻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0002a06] 



[0002a06] 時,世尊知此等比丘之如是話題,乃行往彼講堂,至而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為如何之談話,汝等今坐此處耶?而又為何中斷汝等之言談耶?」如是言時,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尊師!今夜之方曉,吾等諸弟子起而集坐於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希有哉!……乃至……而行。』諸弟子中斷如是話題,其時乃世尊之來!」



[0002a11] [P.3] 



[0002a11] 「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於此,不傷心、不憂恨、心不憤怒。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即為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然則,諸比丘能否判斷其人是善說、謬說耶?」



[0003a01] 〔諸比丘曰:〕「尊師!不然。」



[0003a02] 〔世尊曰:〕「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辨別不實為不實:『如是之故,彼為不事實,如是之故,彼不得真相,我等之間無為此事,又所為事不存在。』



[0003a05] 



[0003a05] 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不應歡喜此,不應欣悅此,於心不應愉適。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對此,若歡喜、欣悅、愉適,此即成為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確認事實為事實:『如是之故,彼是事實,如是之故,彼得真相,我等之中有為是事,所為事是存在。』



[0003a10] 



[0003a10] 諸比丘!其實,凡夫之讚歎如來,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於戒之關係而已。諸比丘!然而,凡夫之讚歎如來,如何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於戒之關係而已耶?」



小 戒



[0003a14] [P.4] 



[0003a14]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殺生、離殺生、不用刀、杖,有慚恥心,而多懷慈悲、利益一切有情,哀愍而住。』



[0004a02]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期待所與,無任何之盜心,自己清淨而住。』



[0004a04]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非梵行、修梵行、修遠離之行,離淫欲不淨之法。』



[0004a06] 



[0004a06]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妄語、離妄語、語真實、從真實、以正直心不欺世間。』



[0004a08]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兩舌、離兩舌,不此處聞彼處告,以離間此處之諸人;又不彼處聞此處告,以離間彼處之諸人。如是為令離間者和睦之人,為令親密者更益親密之人,為愛和合、好和合、喜和合、持和合語言之人。』



[0004a1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惡口、離惡口,凡所言說,無過失,悅耳、怡心、感銘、優雅,為諸人所喜歡。』



[0004a13]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捨綺語、離綺語,語適時語、語真 [P.5] 實、語有義之語、語合法語,凡所說為俱律義,明確、有段落、適義,感銘於心。』



[0005a01] 一〇



[0005a0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沙門瞿曇是離採伐諸種植之種子、諸種植之樹木,於〔日中〕一食,而夜不食,離非時食,離觀聽演劇、歌謠、舞樂之娛樂,離持粉裝飾、華鬘、香料、塗香,離〔用〕高牀、大牀,離受蓄金銀;沙門瞿曇是離受生穀類,離受生肉,離受婦人、少女,離受男女之奴隸,離受牝牡之山羊,離受雞豚,離受象、牛、牝牡之馬,離受耕田荒地,離差使、傳言之事,離賣買,離欺秤、欺升、欺尺,離賄賂、譎詐、虛偽之邪行,離傷害、殺戮、拘束、剽奪、竊盜、強奪。』」



中 戒



[0005a09] 一一



[0005a09]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採伐諸種植、樹木,例如從根生、從幹生、從節生、從芽生、第五為從種子生者。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種子植物之損傷。』



[0005a12] [P.6] 一二



[0005a12]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享樂積蓄物,例如食物之積蓄、飲物之積蓄、衣服之積蓄、乘具之積蓄、臥具之積蓄、香類之積蓄、財物之積蓄等。沙門瞿曇遠離受用如是等之任何積蓄物。』



[0006a01] 一三



[0006a0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觀〔聽〕娛樂,例如演劇、歌謠、舞樂、表演、古譚、手鈴、鳴鉢、銅鑼、魔術奇境,賤人之竹棒戲,象、馬、水牛、牡牛、山羊、牡羊、雞鶉之鬥技,棒擊、拳鬥、角力、摸擬戰、列兵、配兵、閱兵等之娛樂。沙門瞿曇遠離觀〔聽〕如是等之娛樂物。』



[0006a06] 一四



[0006a06]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耽住於賭博之放逸處,例如八目碁、十目碁、無盤碁、踢石、擲骰、棒打、占手痕、 [P.7] 拋球、葉笛、鋤戲、倒立、風車戲、升戲、車戲、弓戲、字戲、測意戲、摸擬殘傷戲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之任何賭博放逸處。』



[0006a10] 一五



[0006a10]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享用高牀大牀等。例如過大之牀座、獸形之脚臺,覆以長羊毛之織物、有文彩之白氈、繡花圖繪之牀墊,於兩邊有重緣,單側有垂緣、鏤綴寶石、絹布之被蓋,大毛氈、象覆、馬褂、車衣、羚羊皮、迦達利鹿皮之殊勝敷物、寶蓋,上下之紅枕等。沙門瞿曇遠離使用此等任何之高牀大牀。』



[0007a01] 一六



[0007a0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耽住於裝飾之放逸處。例如塗身、按摩、沐浴、鏡、眼塗〔色〕料、華鬘、塗香、臉粉、面油、手環、髮飾、手杖、藥袋、刀劍、傘蓋、彩履、頭巾、寶珠、拂塵、白衣、長袖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裝飾之放逸處。』



[0007a05] 一七



[0007a05]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無益徒勞之論。例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恐怖論、戰爭論、食 [P.8] 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族論、乘具論、村里論、鄉鎮論、都市論、國土論、婦女論、英雄論、路邊論、井邊風傳論、祖先論、種性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之論。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論。』



[0007a10] 一八



[0007a10]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諍論。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後〕相應,汝言不相應。」「汝應言於前者而言於後,應言於後者而言於前。」「汝無細慮而〔自〕返復。」「汝之立論,墮於負處。」「為解汝〔負〕說而尋思,若能者即自解!」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諍論。』



[0008a01] 一九



[0008a0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差使者、傳信之行作。例如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居士、童子〔令〕:「汝來此處、往彼處,〔汝〕來持此、持此往彼。」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使者、傳信之行為。』



[0008a05] 二〇



[0008a05]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然而行於欺瞞、饒諛騙詐、占相、以利求利之貪求。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欺瞞、饒諛詐騙。』」



大 戒



[0008a09] [P.9] 二一



[0008a09]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依無益徒勞之橫明(畜生)而過邪命生活。例如占卜手足之相、占前兆〔吉凶〕、占夢、占體〔全身〕相、占鼠所咬、火護摩、杓子護摩、穀皮護摩、糠護摩、米護摩、熟酥護摩、油護摩、口護摩、血護摩、肢節明、宅地明、剎帝利明、濕婆明、鬼神明、地明、蛇明、毒藥明、蝎明、鼠明、鳥明、鴉明、命數豫言、防箭咒、解獸聲法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09a01] 二二



[0009a0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依無益徒勞之橫明而過邪命生活。例如占珠相、杖相、衣服相、劍相、矢相、弓相、武器相、婦人相、丈夫相、童子相、童女相、男僕相、婢女相、象相、馬相、水牛相、牡牛相、山羊相、羊相、雞相、鶉相、蜥蜴相、耳環相、占龜甲相、獸相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09a06] 二三



[0009a06]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此無益徒勞之橫明而過生活。例如以占:「王應進軍、王不應進軍。」「內部諸王當 [P.10] 逼進、外部諸王將退卻。」「外部諸王當逼進、內部諸王將退卻。」「內部諸王當勝利、外部諸王將敗退。」「外部諸王當勝利、內部諸王將敗退。」「此人當勝利、此人將敗退。」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09a11] 二四



[0009a1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占:「應有月蝕、應有日蝕、應有星蝕、日月應 [P.11] 行正道、日月應行非道、諸星宿應行正道、諸星宿應行非道、流星應隕落、應有天火、應有地震、天鼓將嗚、應有日月星宿之昇沈明暗。」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10a02] 二五



[0010a02]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占:「應有多雨、應無雨、應有豐收、應無收穫,應來太平、應有恐怖、應有疫病、應有健康。」記號、計算、吉凶數、作詩、順世論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10a06] 二六



[0010a06]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占〕嫁娶、和睦分裂、貸入、貸出、〔以咒術令〕開運、遇禍、墮胎、啞口、不能言、舉手〔不下〕、耳聾、問鏡、問童女、問天神、拜太陽,奉祭大〔梵天〕、口吐火、奉請吉祥天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10a11] [P.12] 二七



[0010a11] 諸比丘!凡夫如是讚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許願、還願、對地基作咒、得精力〔有子〕、失精力〔無子〕、相宅地、對宅地撒〔祭物〕、漱口、沐浴、供犧牲,吐藥、下劑、上吐、下瀉、頭痛藥、點耳、洗眼、灌鼻、眼藥、藥油、眼科醫、外科醫、小兒科醫、與根本藥、草藥、瀉藥等。沙門瞿曇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



[0011a02] 諸比丘!凡夫即以此唯瑣細、卑近、有關〔俗〕戒等語讚歎如來而已。」



[0011a03] 二八



[0011a03] 「諸比丘!〔此外〕有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歎。〕



[0011a06] 然,諸比丘!如何是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為真正之〔讚歎〕耶?



[0011a09] [P.13] 二九



[0011a09] 或有沙門、婆羅門,為前際論者而持前際見。彼等對於過去,以十八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前際論者而持前際見,依何、根據何對於過去,以十八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耶?



[0011a12] 三〇



[0011a12] 諸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持常住之見,以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彼等沙門、婆羅門之尊者,依何、依據何為常住論,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耶?



[0012a01] 三一



[0012a01] 諸比丘!今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 [P.14] 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所以者何?因我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乃至……多百千生等。「於彼之生、有如是名……乃至……生來此生。」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0012a14]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依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



[0013a02] 三二



[0013a02] 又第二〔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0013a04] [P.15]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0013a08] 諸比丘!此為其第二主張,依此、根據此,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往。



[0013a10] 三三



[0013a10] 又第三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0013a12]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過去種種之存在。例如十成壞、二十成壞、三十成壞、四 [P.16] 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0014a01] 諸比丘!此為其第三主張,依此、根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



[0014a03] 三四



[0014a03] 又第四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0014a05]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以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云:『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如常住山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恒常存在。』



[0014a08] 諸比丘!此為其第四主張,依此、根據此,其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



[0014a10] 三五



[0014a10] 諸比丘!此即彼等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以此四種之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諸比丘!任何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皆根據此四種,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0014a13] 三六



[0014a13]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 [P.17] 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15a03] 三七



[0015a03]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歎。〕」



第二 誦品



[0015a07] 



[0015a07] 「諸比丘!有沙門、婆羅門,持著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彼等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非常住。彼等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依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0015a11] 



[0015a11] 諸比丘!經長遠之時後,有某時是世界之壞滅時期,於世界之壞滅時,諸有情多已轉生光音天。於其處,彼等是意所成,以喜為食,自發光輝,飛行空中,住於純淨,斯住於長遠時間。



[0015a14] 



[0015a14] 諸比丘!經長遠之時後,有某時是世界之生成時期,於世界生成時,梵宮現於空中,此時,一有情壽命盡,或善福盡,由光音天歿,而生於虛空之梵宮。於其處,彼是意所成,以喜為食,自發光輝,飛行空中,住於純淨,斯住於長遠時間。



[0016a03] 



[0016a03] 有情於彼處,唯長夜獨住而無喜、樂而起〔如次〕之渴望:『然!實願其他 [P.18] 之有情來生此。』時,某有情等,壽命終盡,由光音天歿,生於梵宮,與彼共住。彼等於其處,亦是意所成,以喜為食,自發光輝,飛行空中,住於純淨,斯住於長遠時間。



[0016a07] 



[0016a07] 諸比丘!其中,最初生之有情,起如是之念:『我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敗者、一切萬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創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凡住此之有情皆我之化作。』所以者何?前因我生此念:『然!實願其他之有情來生此。』如是,我所起意願,此等之有情而生來。其後生來之有情,亦生如是念:『此尊者實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敗者、一切萬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創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吾等是依此尊者梵天化生而來。所以者何?吾等見尊者,最初生住此處,吾等由其後而生。』



[0017a01] 



[0017a01] 諸比丘!於此,最初生之有情,較長壽、較英俊、較有權力。反之,其後而生諸有情,較短命、較醜陋、較少有權力。諸比丘!然,其後生者之一有情,由此天歿而生來此〔地上〕,生來此已,彼捨家而出家,捨家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憶念不起。而彼如是言:『彼尊者實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敗者、一切萬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創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 [P.19] 已生、未生者之父。由化生吾等此(尊者梵天),是常恒、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恒常而住。反之,吾等,因由此梵天之化生,故吾等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歿、生此之性質。』



[0017a10] 諸比丘!此為第一主張,依此、根據此,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0017a12] 



[0017a12] 又第二主張,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0017a14] 諸比丘!有稱為戲忘之諸天。彼等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彼等因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故消失其憶念。彼等諸天消失其憶念,即死歿其天身。



[0018a03] 



[0018a03] 諸比丘!然,其中之有情,由其天身歿而生來此〔地上〕,生此,彼即捨家而出家。捨家而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由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憶念不起矣。



[0018a06] 



[0018a06] 彼如是言:『凡不戲忘之諸天,不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者,彼 [P.20] 等不消失憶念;不消失憶念之彼等諸天,即無死滅,而恒常、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如是常恒而住。反之,我等戲忘諸天,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我等因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故消失憶念,消失憶念已,我等由其天身歿,而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去、生此之性質。』



[0018a11] 諸比丘!此為第二主張,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0018a13] 一〇



[0018a13] 又第三主張,一分是常、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0019a01] 諸比丘!此有稱為意憤諸天,彼等甚長久、相互嫉妒;彼等因長久相互嫉妒,相互嫉妒已,而其心相互憤恚。如是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而彼諸天,即由其天身死歿。



[0019a04] 一一



[0019a04] 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歿,而生此〔地上〕。生此,彼即捨家而出家,捨家而出家已,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無能想念。



[0019a07] 一二



[0019a07] 彼如是言:『凡不意憤之諸天,於長久不相互嫉妒;彼等長久不相互嫉妒,其心不相互憤恚。彼等其心不相互憤恚,不致身疲勞、心疲勞。彼等其天身不死歿, [P.21] 常恒、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常恒而住。然,我等意憤諸天,甚長久相互嫉妒,我等因甚長久相互嫉妒,其心相互憤恚,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如是我等從其天身死歿,生此〔地上〕,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歿、生此之性質。』



[0019a13] 諸比丘!此為第三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是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0020a01] 一三



[0020a01] 又有第四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0020a03]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稱此眼、耳、鼻、舌、身之此我,皆是不恒常、不堅固、非常住、有轉變性。反此,稱此心、意、識之此我,皆是恒常、堅固、常住、不轉變性,唯如是常恒而住。』



[0020a07] 諸比丘!此其第四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0020a09] 一四



[0020a09] 諸比丘!此即彼等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根據此四種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諸比丘!任何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皆據此四種,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0020a12] [P.22] 一五



[0020a12]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21a01]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語。」



[0021a04] 一六



[0021a04] 「諸比丘!有沙門、婆羅門,持著邊、無邊論。彼等根據四種,說世界是邊、無邊。依何、根據何,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根據四種而說世界是邊、無邊耶?



[0021a07] 一七



[0021a07]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起世界有邊之想,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邊。所以者何?我從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有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為有限、有邊。』



[0021a11]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世界〕有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邊、無邊。



[0021a13] 一八



[0021a13] 又有第二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是邊、無邊耶?



[0022a01] [P.23]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而彼如是言:『此世界確實無限、無邊。而〔某〕沙門、婆羅門言世界為有限、有邊,唯是彼等之妄語。此世界實是無限、無邊。所以者何?我從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為無限、無邊。』



[0022a06] 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某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之邊、無邊。



[0022a08] 一九



[0022a08] 又有第三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是邊、無邊耶?



[0022a10]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從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之上下起有邊想,其橫緯起無邊想而住。然,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邊亦無邊。沙門、婆羅門言世界為有邊,此唯是彼等之妄語。又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確實為無限、無邊,亦唯是彼等之妄語而已。此世界是有邊亦無邊。所以者何?我從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之上下起有邊想、其橫緯起無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為有邊亦無邊。』



[0023a02] 諸比丘!此即其第三主張。有邊亦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言世界之有邊亦無邊。



[0023a04] 二〇



[0023a04] 又有第四〔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為邊、無邊耶?



[0023a06]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之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此世界非有邊、亦非無邊。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 [P.24] 為有邊,唯是彼等之妄語。而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確實無限、無邊,此亦唯是彼等之妄語。更有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為有邊、亦無邊,亦唯是彼等之妄語而已。〔於是〕,此世界確實是非有邊、亦非無邊。』



[0023a11] 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說世界之邊、無邊。



[0023a13] 二一



[0023a13] 諸比丘!此即彼等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根據此四種而說世界之邊、無邊。諸比丘!任何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世界之邊、無邊,皆根據此四種,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0024a02] 二二



[0024a02]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24a05]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語。」



[0024a08] 二三



[0024a08]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持著詭辯論。彼等被詢問時,以四種根據,言偽亂無序之詭辯。詭辯論者之彼等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以四種根據,言偽亂無序之詭辯耶?



[0024a11] 二四



[0024a11]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知此是善,又不如實知此是不善。然,我實在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瞋、恚;當我有欲、貪、瞋、恚時,我即會說妄語;當我說妄語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 [P.25] 惱時,我即有障礙。』如是思惟,彼畏說妄語,嫌惡妄語。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為然、亦不以為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0025a04]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有某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者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此,根據此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



[0025a06] 二五



[0025a06] 又有第二〔主張〕。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者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0025a08]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然,我實在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答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瞋、恚;當我有欲、貪、瞋、恚時,我即有取著;當我有取著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惱 [P.26] 時,我即有障礙。』彼畏取著、嫌惡取著。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為然、亦不以為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0026a01] 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某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此、根據此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



[0026a03] 二六



[0026a03] 又有第三〔主張〕。偽亂無序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0026a05]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然,我確實不如實知善、不如實知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我答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瞋、恚;當我有欲、貪、瞋、恚時,我即有取著;當我有取著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惱時,我即有障礙。』彼畏取著、彼嫌惡取著。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為然、亦不以為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0026a12] 諸比丘!此即其第三主張。偽亂無序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 [P.27] 此,根據此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



[0026a14] 二七



[0026a14] 又有第四主張。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0027a02]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闇昧愚癡。彼因闇昧愚癡,對此被詢問時,即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汝若詢問我,他世存在否?我若以為他世存在者,我當答汝他世存在,但我不以為然、亦不以為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汝若詢問我,他世不存在耶?……乃至……他世存在亦不存在耶?他世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化生之有情存在耶?化生之有情不存在耶?化生之有情存在亦非存在耶?化生之有情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善惡業之異熟果存在耶?善惡業之異熟果不存在耶?善惡業之異熟果存在亦不存在耶?善惡業之異熟果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真人其死後存在耶?真人其死後不存在耶?真人其死後存在亦非存在耶?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有此詢問,若我以為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者,當答以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但我不以為然、不以為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0027a13] 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張。有對此之詢問時,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言偽亂無序之詭辯論。



[0028a01] [P.28] 二八



[0028a01] 諸比丘!此即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即依據此四種,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諸比丘!任何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言其偽亂無序之詭辯論,皆依據此四種,或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0028a04] 二九



[0028a04]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28a07]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28a10] 三〇



[0028a10]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持著無因論。彼等依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耶?



[0028a12] 三一



[0028a12] 諸比丘!有名為無想有情天,彼等諸天,若想生時,即從彼天歿。而某一有情,從其天歿,生來此〔地上〕,生此已,捨家而出家。捨家而出家已,彼從苦行、 [P.29] 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生起想念,更此以前不能想念。彼如是言:『我及世界是無因生。所以者何?因以前我不存在,以前雖不存在,今我轉變為有情。』



[0029a03]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某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



[0029a05] 三二



[0029a05] 又有第二主張。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我及世界是無因生耶?



[0029a07] 諸比丘!今有某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我及世界是無因生。』



[0029a09] 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



[0029a11] 三三



[0029a11] 諸比丘!此即無因論者之彼等沙門、婆羅門,根據此二種〔主張〕而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任何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皆以此二種之根據,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0029a14] 三四



[0029a14]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而解脫。



[0030a03]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P.30] 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30a06] 三五



[0030a06] 諸比丘!此等前際論者,持此前際論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以十八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凡任何前際論者,持前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主張種種之浮說,皆根據此等十八種,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0030a10] 三六



[0030a10]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30a13]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31a02] 三七



[0031a02] 「諸比丘!有此等後際論者,持此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彼等對於未來,由四十四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後際論者,持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對於未來,依四十四種之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耶?



[0031a05] [P.31] 三八



[0031a05] 諸比丘!有某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十六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有想。彼等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對死後有想論,依十六種根據,主張死後我為有想耶?



[0031a08] 彼等對於我,主張:〔一〕『我死後無病、有色、有想』,〔二〕『我死後無病、有色、無想』,〔三〕『……亦非有色亦無色』,〔四〕『……非有色亦非無色』。〔五〕『我死後為有邊』,〔六〕『……為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九〕『……為一想者』,〔一〇〕『……為異想者』,〔一一〕『……為少想者』,〔一二〕『……為無量想者』。〔一三〕『我死後……為一向樂者』,〔一四〕『……為一向苦者』,〔一五〕『……亦苦亦樂者』,〔一六〕『……非苦非樂者』。



[0031a14] 三九



[0031a14] 諸比丘!此即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以十六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有想。諸比丘!任何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死後為有想,皆由此等十六種之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0032a03] 四〇



[0032a03]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32a06]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P.32] 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第三 誦品



[0032a10] 



[0032a10] 「諸比丘!有某死後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依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無想者。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以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無想者耶?



[0032a13] 



[0032a13] 彼對於我,說:〔一〕『我死後為無病、有色、無想』,〔二〕『……無色、無想』,〔三〕『……亦有色亦無色』。〔四〕『……亦非有色亦非無色』。〔五〕『……為有邊』,〔六〕『……為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



[0033a02] 



[0033a02] 諸比丘!此即死後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無想者。諸比丘!任何以死後為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皆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無想者,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33a05] 



[0033a05]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之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與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33a08] [P.33]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33a11] 



[0033a11] 「諸比丘!有某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亦非有想亦非無想。彼等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由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耶?



[0033a14] 



[0033a14] 彼等說:〔一〕『我死後無病、非有想非無想而有色』,〔二〕『……而無色』,〔三〕『……亦有色亦無色』,〔四〕『……亦非有色亦非無色』。〔五〕『……為有邊』,〔六〕『……為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



[0034a03] 



[0034a03] 諸比丘!此即彼等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諸比丘!任何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皆由此等八種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34a07] 



[0034a07]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而解脫。



[0034a10]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美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34a13] [P.34] 



[0034a13] 「諸比丘!有某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七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斷滅、消失、無有。彼等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由七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斷滅、消失、無有耶?



[0035a02] 一〇



[0035a02]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卿!此我為有色,而由四大種所成,父母所生,身壞滅時,即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至此,卿!此我實在斷滅。』如是說現在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5a05] 一一



[0035a05] 對此,有其他者如是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此我確實不存在。然,卿!此我非實斷滅者,汝!猶其他天之有色,屬欲食者之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非存在,故汝之此我確實斷滅。』如是另有者如是說現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5a09] 一二



[0035a09] 對此,更有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此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非實斷滅者。猶其他天之有色,為意所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節〕,非缺根之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之此我確實斷滅。』如是某者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5a14] 一三



[0035a14]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卿!此我實非全斷滅,卿!猶有其他超越色想,滅有對想,不憶念種種想,故 [P.35] 到達有「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實在斷滅。』如是其他者,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6a05] 一四



[0036a05]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實非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空無邊處,故到達有「識無邊」之識無邊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之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6a09] 一五



[0036a09]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尚未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識無邊處,以到達有「無所有」之無所有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之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6a13] 一六



[0036a13] 對此,更其他者說:『汝!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尚未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無所有處,到達有「此寂靜、此美妙」之非想非非想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卿!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卿!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0037a04] 一七



[0037a04] 諸比丘!此即彼等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七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斷 [P.36] 滅、消失、無有。諸比丘!任何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皆此等七種之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37a07] 一八



[0037a07]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著而解脫。



[0037a10]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37a13] 一九



[0037a13] 諸比丘!有某〔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以五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耶?



[0038a02] 二〇



[0038a02]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汝!此我實於〔現在〕具足、滿足五欲樂時,汝!此我則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0038a05] 二一



[0038a05] 對此,其他者說:『汝說此我實是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五〕欲樂是無常、苦、變易性,由其變易性而 [P.37] 變化,即生起憂、悲、苦、愁、惱。然,汝!此我確實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之初禪住時,汝!則此我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0038a10] 二二



[0038a10]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言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確實未到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有尋有伺故,則謂粗淺之〔初禪〕。汝!此我,實是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禪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0038a14] 二三



[0038a14]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有喜,心躁亂故,則謂粗淺之〔第二禪〕。然,汝!此我捨喜,住於捨,正念正智,由身受樂,諸聖者宣示:「捨念樂住」之第三禪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0039a04] 二四



[0039a04]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於此,心有樂之向趣故,則謂粗淺之〔第三 [P.38] 禪。〕汝!此我實捨離樂、捨離苦,又滅先前有喜悅及憂惱,不苦不樂,達捨念清淨之第四禪住時,汝!此我則實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0039a09] 二五



[0039a09] 諸比丘!此即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最上現法涅槃。諸比丘!任何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皆由此等五種根據,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39a12] 二六



[0039a12]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0040a01]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40a04] 二七



[0040a04] 諸比丘!此即彼等持後際論、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以四十四種根據,對於後際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任何持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於後際,主張種種之浮說,皆由此等四十四種之根據,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40a08] 二八



[0040a08]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 [P.39] 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0040a11]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美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妙,唯智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40a14] 二九



[0040a14] 諸比丘!此即彼等持前際論、後際論,及前際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未來,以六十二種之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任何持前際論、後際論,及前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皆由此等六十二種根據,或由此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0041a04] 三〇



[0041a04]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之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0041a07]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諸人唯以此讚歎如來,始為真正之讚語。



[0041a09] 〔原本無三一〕



[0041a10] [P.40] 三二



[0041a10]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1a12] 三三



[0041a12]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主張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2a01] 三四



[0042a0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主張世界是邊、無邊。此是彼等〔持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2a04] 三五



[0042a04]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以此四種根據,言偽亂無序之詭辯。此是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2a07] 三六



[0042a07]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此是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2a09] 三七



[0042a09] 諸比丘!於此,彼等前際論、持前際見之沙門、婆羅門,以十八種根據,對過去主張種種之浮說。此是彼等前際論者,持前際見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欲求之邪見。



[0042a12] 三八



[0042a12]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有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十六種根據,說死後我有想。此是彼等持死後有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2a14] [P.41] 三九



[0042a14]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八種根據,說死後我無想。此是彼等持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3a02] 四〇



[0043a02]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八種根據,說死後我非有想非無想。此是彼等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3a05] 四一



[0043a05]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斷滅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七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此是彼等持斷滅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3a08] 四二



[0043a08]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最上現法涅槃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此是彼等持最上現法涅槃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3a11] 四三



[0043a1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後際見、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以四十四種根據,對於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此是彼等持後際見、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3a14] 四四



[0043a14]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前際、後際、前際後際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六十二種之根據,對於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此是彼等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0044a03] [P.42] 四五



[0044a03]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此乃緣觸故。



[0044a05] 四六



[0044a05] 諸比丘!於此,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乃緣觸故。



[0044a07] 四七



[0044a07]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世界是邊無邊,此乃緣觸故。



[0044a09] 四八



[0044a09]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由四種根據,說偽亂無序之詭辯論,此乃緣觸故。



[0044a11] 四九



[0044a1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此乃緣觸故。



[0044a13] 五〇



[0044a13] 諸比丘!於此,彼等前際論、持前際見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由十八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此乃緣觸故。



[0045a01] 五一



[0045a0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有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十六種根據,說死後我是有想,此乃緣觸故。



[0045a03] 五二



[0045a03]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八種根據,說死後我是無想,此乃緣觸故。



[0045a05] 五三



[0045a05] 諸比丘!於此,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八種根據,說死後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此乃緣觸故。



[0045a07] 五四



[0045a07] 諸比丘!於此,持斷滅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七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此乃緣觸故。



[0045a09] 五五



[0045a09] 諸比丘!於此,持最上現法涅槃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此乃緣觸故。



[0045a11] [P.43] 五六



[0045a11] 諸比丘!於此,持後際論、後際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四十四種根據,對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此乃緣觸故。



[0045a13] 五七



[0045a13] 諸比丘!於此,前際論、後際論、前際後際論,持過去未來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六十二種根據,對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此乃緣觸故。



[0046a01] 五八



[0046a01] 諸比丘!於此,彼等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03] 五九



[0046a03] 諸比丘!於此,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一半住常、一半非常住。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05] 六〇



[0046a05] 諸比丘!於此,彼等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世界是邊無邊。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07] 六一



[0046a07]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由四種根據,言偽亂無序之詭辯。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09] 六二



[0046a09]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11] 六三



[0046a1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前際見、前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6a13] [P.44] 六四



[0046a13]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有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十六種根據,說死後我是有想。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01] 六五



[0047a01]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十六種根據,說死後我是無想。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03] 六六



[0047a03]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八種根據,說死後我是非有想非無想。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05] 六七



[0047a05]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斷滅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七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07] 六八



[0047a07] 諸比丘!於此,彼等持最上現法涅槃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09] 六九



[0047a09] 諸比丘!於此,彼等後際論、持後際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四十四種根據,對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11] 七〇



[0047a11] 諸比丘!於此,彼等對過去未來,持後際、前際、前際後際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六十二種根據,對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除感受觸,別無〔立論〕之處。



[0047a14] 七一



[0047a14] 諸比丘!於此,彼等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 [P.45] 住。又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前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死後有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死後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斷滅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最上〕現法涅槃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前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乃至〕……又彼等持前際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由此等六十二種根據,對於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皆依六觸處,感受種種觸,由觸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憂、悲、苦惱。諸比丘!是故比丘,如實知六觸處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者,彼則知比此等更殊勝。



[0048a14] 七二



[0048a14] 諸比丘!任何持前際後際見之前際論、後際論、前際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對於過去未來,凡依此六十二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皆被網羅囚困於其中而浮沈,被網羅困住其中而浮沈。



[0049a03]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漁夫、漁夫弟子,以細目之網,網覆於小池,彼自得如是念:『凡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魚類,皆被網羅於其中而串躍,皆被網羅於其中而串 [P.46] 躍。』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後際見之前際論、後際論、前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對過去未來,凡依此六十二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皆被網羅於其中而串躍,被網羅於其中而串躍。



[0049a08] 七三



[0049a08] 諸比丘!如來之身,切斷引導生之〔根〕而住。凡如來此身住之間,彼等人、天則見此。然,身壞、命終已,人天皆不能見之。



[0049a10] 諸比丘!恰如一束之菴羅樹根被斫斷時,任何枝莖茂盛之菴羅果亦隨其〔斷去〕。諸比丘!如是,如來之身,截斷引導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間,人、天雖能見之,身壞命終已,人天當不能見。」



[0049a13] 七四



[0049a13] 如是說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尊師!希有哉!尊師!未曾有哉!尊師!此法門當為何名耶?」



[0050a01] 〔世尊曰:〕「然者,阿難!今汝應以此法門,名之為『義網』而奉持、名之為『法網』而奉持、名之為『梵網』而奉持、名之為『見網』而奉持、名之為『無上戰勝』而奉持之。」





[0050a04] 世尊如是言已,歡喜之諸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說,說此授記經時,千世界震動!



來源https://tripitaka.cbeta.org/N06n0004_001


Tác quyền © 2025 Hội đồng quản trị VNCPHV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các hình thức truyền bá theo tinh thần phi vụ lợi với điều kiện: không được thay đổi nội dung và phải ghi rõ xuất xứ của trang web này.


Viện Nghiên Cứu Phật Học Việt Nam

750 Nguyễn Kiệm, Quận Phú Nhuận, TP HCM


(08) 38448893 – 399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