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部經

33. 結集經

Dịch giả: 莊春江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與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在末羅進行遊行,抵達名叫波婆的末羅族城市,在那裡,世尊住在波婆城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園中。



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



當時,波婆城末羅人名為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剛完成不久,未被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住過。波婆城的末羅人聽聞:



「聽說世尊與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在末羅進行遊行,已抵達波婆城,住在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園中。」



那時,波婆城的末羅人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波婆城的末羅人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波婆城末羅人名為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剛完成不久,未被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住過,大德!請世尊第一個使用它,世尊第一個使用後,波婆城末羅人將使用它,那對波婆城末羅人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波婆城的末羅人知道世尊同意了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去集會所。抵達後,鋪設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設置世尊的座位、設立水瓶、懸掛油燈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那些波婆城的末羅人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已鋪設、世尊的座位已設置、水瓶已設立、油燈已懸掛,大德!現在請世尊考量適當的時間。」



那時,世尊穿好衣服後,取鉢與僧衣,與比丘僧團一起去集會所。抵達後,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中央柱子面向東坐下,比丘僧團也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西邊牆壁面向東在世尊後面坐下,波婆城的末羅人洗腳、進入集會所,然後靠著東邊牆壁面向西,面對世尊坐下。



那時,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波婆城的末羅人大半夜,使之歡喜,然後令他們離開:



「襪謝德們!夜已過,現在請你們考量適當的時間。」



「是的,大德!」波婆城的末羅人回答世尊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末羅族人離去不久,那時,世尊觀察變得沈默的比丘僧團後,召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比丘僧團離惛沈睡眠,舍利弗!請你為比丘們作法的談論,我的背痛,我要伸展它。」



「是的,大德!」尊者舍利弗回答世尊。



那時,世尊將大衣摺成四折後,以右脅作獅子臥,將[左]腳放在[右]腳上,正念、正知,意念作起身想。



已破碎尼乾陀的事



當時,尼乾陀若提子剛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乾陀破裂為二,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他們會住於彼此以舌鋒互刺:



「你不了知這法、律,我了知這法、律;你了知這法、律什麼!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的是一致的,你的是不一致的:應該先說的而後說,應該後說的而先說;一直以來你所熟練的是顛倒的;你的理論已被論破,去救理論;你已被折伏,請你拆解,如果你能。」



在尼乾陀若提子中似乎只存在打殺,尼乾陀若提子的白衣在家人弟子對尼乾陀若提子厭惡、沮喪、失望,一如對那惡說、惡教導、不出離、不導向寂靜、不被遍正覺者教導、壞掉的塔廟、無歸依所的法、律。



那時,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尼乾陀若提子剛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乾陀破裂為二,……(中略)壞掉的塔廟、無歸依所的法、律。學友們!因為,當法律被惡說、被惡教導,是不出離的、不導向寂靜的、非遍正覺者教導的時,[就]是這樣,學友們!而我們的這個法被世尊善說、被善教導,是出離的、導向寂靜的、遍正覺者教導的,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學友們!什麽是我們的法被世尊善說、被善教導,是出離的、導向寂靜的、遍正覺者教導的,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呢?





學友們!有一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哪一法呢?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一切眾生皆因行而存續,這是一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學友們!有二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哪些二呢?



名與色。



無明與有的渴愛。



有見與無有見。



無慚與無愧。



慚與愧。



惡言與惡友。



善言與善友。



[入]罪善巧與出罪善巧。



等至善巧與出等至善巧。



界善巧與作意善巧。



處善巧與緣起善巧。



處善巧與非處善巧。



正直的與柔和。



忍耐與溫順。



和順與歡迎。



無加害與純淨。



念已忘失與不正知。



念與正知。



不守護根門與飲食不知適量。



守護根門與飲食知適量。



省察力與修習力。



念力與定力。



止與觀。



止相與努力相。



努力與不散亂。



戒壞失與見壞失。



戒具足與見具足。



戒清淨與見清淨。



見清淨與依見的勤奮。



在能激起急迫感處的急迫感與為了急迫感的如理勤奮。



在善法上的不知足性與在勤奮上的不退轉。



明與解脫。



盡智與無生智。



學友們!這些是二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學友們!有三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三呢?



三不善根:貪欲不善根、瞋恚不善根、愚癡不善根。



三善根:不貪欲善根、不瞋恚善根、不愚癡善根。



三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三善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三善尋: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



三不善意向: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



三善意向: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



三不善想:欲想、惡意想、加害想。



三善想: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



三不善界:欲界、惡意界、加害界。



三善界:離欲界、無惡意界、無加害界。



下一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下一個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下一個三界:低劣界、中界、勝妙界。



三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下一個三渴愛:欲的渴愛、色渴愛、無色渴愛。



下一個三渴愛:色渴愛、無色渴愛、滅渴愛。



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三煩惱:欲的煩惱、有的煩惱、無明的煩惱。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尋求: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



三種慢:『我是優勝者』的慢、『我是同等者』的慢、『我是下劣者』的慢。



三種時間:過去時間、未來時間、現在時間。



三種邊:有身邊、有身之集邊、有身之滅邊。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三種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



三積集:邪性決定的積集、正性決定的積集、不定的積集。



三黑暗:關於過去世的懷疑、猶豫、不信解、不確信,關於未來世的懷疑、猶豫、不信解、不確信,關於現在世的懷疑、猶豫、不信解、不確信。



如來的三不護:學友們!如來有清淨的身行儀,沒有如來[這樣]的身惡行: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學友們!如來有清淨的語行儀,沒有如來[這樣]的語惡行: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學友們!如來有清淨的意行儀,沒有如來[這樣]的意惡行: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



三障礙:貪障礙、瞋恚障礙、愚癡障礙。



三火:貪火、瞋恚火、愚癡火。



下一個三火:應被供食者之火、屋主之火、應該被供養者之火。



三種色的攝取: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不可見無對色。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人:有學人、無學人、非有學非無學人。



三種上座:出生(年長)上座、法上座、世俗上座。



三種福德行為事:布施所成的福德行為事、[持]戒所成的福德行為事、修習所成的福德行為事。



三舉罪事:以看見、以聽聞、以懷疑。



三種欲的往生:學友們!有已現起欲的眾生,他們在已現起的欲上使影響力轉起,猶如某些人與某些天神與墮地獄者,這是第一種欲的往生。學友們!有已化作欲的眾生,他們在欲上一一化作後,使影響力轉起,猶如化樂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欲的往生。學友們!有已他化作欲的眾生,他們在他化作欲上使影響力轉起,猶如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欲的往生。



三種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使樂一一生出後而住,猶如梵眾天的天神,這是第一種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他們有時自說優陀那:『啊!多樂啊!啊!多樂啊!』猶如光音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他們只感受寂靜、滿足的樂,猶如遍淨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樂的往生。



三慧:有學慧、無學慧、非有學非無學慧。



下一個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習所成慧。



三種武器:聽聞武器、獨居武器、慧武器。



三根:未知當知根、完全智根、完全智狀態之根。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三修習:身修習、心修習、慧修習。



三無上:看見無上、道跡無上、解脫無上。



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有伺定、無尋無伺定。



下一個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三清淨行:身清淨行、語清淨行、意清淨行。



三牟尼行:身牟尼行、語牟尼行、意牟尼行。



三善巧:增益善巧、損減善巧、方法善巧。



三憍慢:無病的憍慢、年輕的憍慢、活命的憍慢。



三增上:自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



三種談論之事:關於過去時的談論,他會說:『過去時,它是這樣。』關於未來時的談論,他會說:『未來時,它將是這樣。』關於現在時的談論,他會說:『現在,它是這樣。』



三明:前世住處回憶之智明,眾生死亡與往生之智明,諸煩惱的滅盡之智明。



三住:天住、梵住、聖住。



三神變:神通神變、記心神變、教誡神變。



學友們!這些是三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學友們!有四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四呢?



四念住: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在受上隨觀受……在心上隨觀心……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念。



四正勤:學友們!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四神足:學友們!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活力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心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四禪:學友們!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



四種定的修習: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的樂住;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與見的獲得;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



學友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的樂住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中略)的第四禪,學友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的樂住。



學友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與見的獲得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作意光明想,決意於白天想: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像這樣,以無遮蔽、不被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學友們!這是當定的修習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與見的獲得。



學友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受生起[時]他知道、出現[時]他知道、滅沒[時]他知道;想生起[時]他知道、出現[時]他知道、滅沒[時]他知道;尋生起[時]他知道、出現[時]他知道、滅沒[時]他知道,學友們!這是當定的修習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



學友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隨觀:『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像這樣是受……像這樣是想……像這樣是行……像這樣是識,像這樣是識的集,像這樣是識的滅沒,學友們!這是當定的修習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



四無量:學友們!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四無色:學友們!這裡,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四個倚靠:學友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



四聖種姓:學友們!比丘是無論怎樣的衣服之已知足者、無論怎樣的衣服之已知足的稱讚者、不因衣服之故來到不適當的邪求,得不到衣服不戰慄,得到衣服不被繫結地、昏頭地、有罪過地、不見過患地、無出離慧地受用,又,他既不以這無論怎樣的衣服之已知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熟練、不怠惰、正知、憶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住立於往昔最高聖種姓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無論怎樣的施食之已知足者、無論怎樣的施食之已知足的稱讚者、不因施食之故來到不適當的邪求,得不到施食不戰慄,得到施食不被繫結地、昏頭地、有罪過地、不見過患地、無出離慧地受用,又,他既不以這無論怎樣的施食之已知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熟練、不怠惰、正知、憶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住立於往昔最高聖種姓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無論怎樣的住處之已知足者、無論怎樣的住處之已知足的稱讚者、不因住處之故來到不適當的邪求,得不到住處不戰慄,得到住處不被繫結地、昏頭地、有罪過地、不見過患地、無出離慧地受用,又,他既不以這無論怎樣的住處之已知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熟練、不怠惰、正知、憶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住立於往昔最高聖種姓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捨斷者,樂於捨斷者;是修習者,樂於修習者,又,他既不以是捨斷者,樂於捨斷者;是修習者,樂於修習者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熟練、不怠惰、正知、憶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住立於往昔最高聖種姓的比丘』。



四勤奮:自制的勤奮、捨斷的勤奮、修習的勤奮、隨護的勤奮。



學友們!什麼是自制勤奮?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不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為當住於眼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制而行動,保護眼根,在眼根上達到自制;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不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為當住於意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制而行動,保護意根,在意根上達到自制,學友們!這被稱為自制的勤奮。



學友們!什麼是捨斷的勤奮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已生起欲尋時,不容忍它,捨斷、驅離、剷除、使之走到不存在;已生起惡意尋時……已生起加害尋時……(中略)在惡不善法生起時,不容忍它,捨斷、驅離、剷除、使之走到不存在,學友們!這被稱為捨斷的勤奮。



學友們!什麼是修習的勤奮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活力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寧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學友們!這被稱為修習的勤奮。



學友們!什麼是隨護的勤奮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隨護已生起的善之定相:骨想、蟲食想、青瘀想、斷壞想、腫脹想,學友們!這被稱為隨護的勤奮。



四智:法智、類比智、他心智、世俗智。



下一個四智:苦智、苦集智、苦滅智、導向苦滅道跡智。



四入流支:善人的結交、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四入流者的支:學友們!這裡,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對法具備不壞淨:『法是被世尊善說的、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對僧團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善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正直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真理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如法而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具備聖者所愛戒:『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



四沙門果: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四食: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



四識住: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色、所緣的色、所住立的色上,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成長、增長、擴展。學友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受……(中略)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想……(中略)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行、所緣的行、所住立的行上,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成長、增長、擴展。



四個不應該行處之行:到欲的不應該行處、到瞋的不應該行處、到癡的不應該行處、到恐懼的不應該行處。



四種渴愛之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因衣服之故而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因施食之故而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因住所之故而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因如是有與非有之故而生起。



四種行道: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快速通達的苦行道、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快速通達的樂行道。



下一個四種行道:不能忍耐的行道、能忍耐的行道、調御的行道、寂靜的行道。



四種法足跡:無貪婪的法足跡、無惡意的法足跡、正念的法足跡、正定的法足跡。



四種法的受持: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苦的,未來有苦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苦的,未來有樂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樂的,未來有苦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樂的,未來有樂的果報。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四力:活力之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依處:慧依處、真理依處、施捨依處、止息依處。



四種回答[方式]的問題:應該決定性回答的問題、應該分別回答的問題、應該反問後回答的問題、應該被擱置的問題。



四種業:學友們!有黑果報的黑業,學友們!有白果報的白業,學友們!有黑白果報的黑白業,學友們!有導向業的滅盡之非黑非白果報的非黑非白業。



四種能被作證的法:前世住處能被記憶作證、眾生死而再生能被眼作證、八解脫能被身作證、諸煩惱的滅盡能被慧作證。



四種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



四種軛:欲之軛、有之軛、見之軛、無明之軛。



四種離軛:欲之軛的離軛、有之軛的離軛、見之軛的離軛、無明之軛的離軛。



四種繫縛:貪婪的身繫縛、惡意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這是真理之執著的身繫縛。



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



四種胎:卵生胎、胎生胎、濕生胎、化生胎。



四種入胎:學友們!這裡,某些不正知地入母胎,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一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些正知地入母胎,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二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些正知地入母胎,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三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些正知地入母胎,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四種入胎。



四種個體的獲得:學友們!有以自己的思(意志)來到個體的獲得而非其他的思。學友們!有以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的獲得而非自己的思。學友們!有以自己的思與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的獲得。學友們!有既非以自己的思也非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的獲得。



四種清淨的供養:學友們!有供養由於施與者而非領受者而清淨,學友們!有供養由於領受者而非施與者而清淨,學友們!有供養既非由於施與者也非領受者而清淨,學友們!有供養由於施與者與領受者而清淨。



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平等。



四非聖言說: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



四聖言說: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



下一個四非聖言說:對沒看見的說看見、對沒聽聞的說聽聞、對無所覺的說已覺知、對無所識的說已識知。



下一個四聖言說:對沒看見的說沒看見、對沒聽聞的說沒聽聞、對無所覺的說無所覺、對無所識的說無所識。



下一個四非聖言說:對看見的說沒看見、對聽聞的說沒聽聞、對所覺的說無所覺、對所識的說無所識。



下一個四聖言說:對看見的說看見、對聽聞的說聽聞、對所覺的說已覺知、對所識的說已識知。



四種人:學友們!這裡,某類人自己是苦行者,致力於自己苦行之實踐。學友們!這裡,某類人是令他人苦行者,致力於令他人苦行之實踐。學友們!這裡,某類人自己是苦行者,致力於自己苦行之實踐,也是令他人苦行者,致力於令他人苦行之實踐。學友們!這裡,某類人自己既不是苦行者,不致力於自己苦行之實踐,也不是令他人苦行者,不致力於令他人苦行之實踐,他是非自己苦行者、非令他人苦行者、當生無飢渴者、已達涅槃者、已平靜者、自己已成梵者、住於樂的經驗者。



下一個四種人:學友們!這裡,某類人是為自己利益而不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學友們!這裡,某類人是為他人利益而不為自己利益的行者。學友們!這裡,某類人是既不為自己利益也不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學友們!這裡,某類人是為自己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



下一個四種人:由黑闇到黑闇、由黑闇到光輝、由光輝到黑闇、由光輝到光輝。



下一個四種人:不動沙門、紅蓮花沙門、白蓮花沙門、沙門中的柔軟沙門。



學友們!這些是四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初誦品終了。





學友們!有五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五呢?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五種欲:能被眼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能被耳識知……聲音……能被鼻識知……氣味……能被舌識知……味道……能被身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所觸。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五慳吝:對住處的慳吝、對家的慳吝、對利得的慳吝、對稱讚的慳吝、對法的慳吝。



五蓋:欲的意欲蓋、惡意蓋、惛沈睡眠蓋、掉舉後悔蓋、疑惑蓋。



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的意欲、惡意。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五學處: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戒絕妄語、戒絕榖酒、果酒、酒放逸處。



五種不可能處:學友們!煩惱已盡的比丘不可能故意奪取生類的命,學友們!煩惱已盡的比丘不可能未給予而取被稱為偷盜,學友們!煩惱已盡的比丘不可能從事婬欲法,學友們!煩惱已盡的比丘不可能有故意虛妄的言說,學友們!煩惱已盡的比丘不可能在欲上受用貯藏物猶如以前在家時一樣。



五種損失:親族的損失、財富的損失、疾病的損失、戒的損失、見的損失。學友們!眾生不因親族的損失或因財富的損失或因疾病的損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學友們!眾生因戒的損失或見的損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五具足:親屬具足、財富具足、無病具足、戒具足、見具足。學友們!眾生不因親屬具足或財富具足或無病具足,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學友們!眾生因戒具足或見具足,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破戒者以戒壞失的五種過患:學友們!這裡,破戒者、戒已壞失者因為放逸而遭受大財產的損失,這是第一種破戒者、戒壞失者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已壞失者的惡名聲傳出去,這是第二種破戒者、戒壞失者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已壞失者往見任何群眾: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屋主眾或沙門眾,他無自信地、心虛地往見,這是第三種破戒者、戒壞失者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已壞失者迷亂地死去,這是第四種破戒者、戒壞失者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已壞失者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這是第五種破戒者、戒壞失者的過患。



持戒者以戒具足的五種效益:學友們!這裡,持戒者、戒具足者因為不放逸而到達大財產的聚集,這是第一種持戒者、戒具足者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的好名聲傳出去,這是第二種持戒者、戒具足者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往見任何群眾: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屋主眾或沙門眾,他有自信地、不心虛地往見,這是第三種持戒者、戒具足者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不迷亂地死去,這是第四種持戒者、戒具足者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這是第五種持戒者、戒具足者的效益。



學友們!責備他人的舉罪比丘,應該自己準備好五法後,再責備他人:我將以適當時機而非不適當時機說;我將以事實而非不實說;我將以柔軟而不粗暴地說;我將以有益而非無益說;我將從慈心而非瞋心說。學友們!責備他人的舉罪比丘,應該自己準備好這五法後,再責備他人。



五勤奮支: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者,他信如來的覺:『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他是少病者、少病惱者,具備好的消化力:不過寒、不過熱,中間而能夠勤奮。他是不狡猾者、不偽詐者,對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如實不誇大自己。他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他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



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阿迦膩吒。



五不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到阿迦膩吒。



五個心荒蕪:學友們!這裡,比丘對大師懷疑、猶豫,不信解、不確信;凡那位學友對大師懷疑、猶豫,不信解、不確信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者,這是第一個未捨斷的心荒蕪。再者,學友們!比丘對法懷疑、猶豫,……(中略)對僧團懷疑、猶豫,……對學懷疑、猶豫,……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打擊,生起頑固;凡那位比丘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打擊,生起頑固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者,這是第五個未捨斷的心荒蕪。



五種心繫縛:學友們!這裡,比丘對欲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學友們!凡那位比丘對欲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者,這是第一個未斷絕的心繫縛。學友們!比丘對身體未離貪、……(中略)對色未離貪、……再者,學友們!比丘盡情飽食後住於致力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中略)再者,學友們!比丘以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我將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成為天,或諸天之一。』學友們!凡那位比丘以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我將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成為天,或諸天之一。』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專修、堅忍、勤奮者,這是第五個未斷絕的心繫縛。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下一個五根:樂根、苦根、喜悅根、憂根、平靜根。



下一個五根:信根、活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出離界:學友們!這裡,當比丘在欲上作意時,心在欲上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而當作意離欲時,心在離欲上躍入、明淨、住立、解脫,他的那個心善去、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欲結縛,凡緣欲生起的煩惱、惱害、熱惱,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說為欲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惡意時,心在惡意上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而當作意無惡意時,心在無惡意上躍入、明淨、住立、解脫,他的那個心善去、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惡意結縛,凡緣惡意生起的煩惱、惱害、熱惱,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說為惡意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加害時,心在加害上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而當作意無加害時,心在無加害上躍入、明淨、住立、解脫,他的那個心善去、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加害結縛,凡緣加害生起的煩惱、惱害、熱惱,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說為加害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在色上作意時,心在色上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而當作意非色時,心在非色上躍入、明淨、住立、解脫,他的那個心善去、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色結縛,凡緣色生起的煩惱、惱害、熱惱,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說為色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有身時,心在有身上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而當作意有身滅時,心在有身滅上躍入、明淨、住立、解脫,他的那個心善去、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有身結縛,凡緣有身生起的煩惱、惱害、熱惱,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說為有身的出離。



五解脫處:學友們!這裡,比丘的大師或其他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教導法,學友們!比丘的大師或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如是如是地教導法,他如是如是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當他是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時,則欣悅被生;當已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寧靜;身已寧靜者,則住於樂;心樂者,則入定,這是第一種解脫處。



再者,學友們!沒有比丘的大師或其他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教導法,但他詳細地教導他人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中略)但他詳細地誦讀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中略)但他以心隨尋思、隨伺察,以意隨觀察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中略)但某個定相被他以慧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通達,學友們!比丘的某個定相被他以慧如是如是地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通達,他如是如是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當他是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時,則欣悅被生;當已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寧靜;身已寧靜者,則住於樂;心樂者,則入定,這是第五種解脫處。



五種使解脫成熟的想:無常想、於無常上苦想、於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



學友們!這些是五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學友們!有六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六呢?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六外處:色處、聲處、氣味處、味道處、所觸處、法處。



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受身: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六想身: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



六思身: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



六渴愛身:色的渴愛、聲的渴愛、氣味的渴愛、味道的渴愛、所觸的渴愛、法的渴愛。



六不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對大師不尊敬、不順從,對法不尊敬、不順從,對僧團不尊敬、不順從,對學不尊敬、不順從,對不放逸不尊敬、不順從,對友善親切不尊敬、不順從。



六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對大師尊敬、順從,對法尊敬、順從,對僧團尊敬、順從,對學尊敬、順從,對不放逸尊敬、順從,對友善親切尊敬、順從。



六種喜悅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喜悅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喜悅處近伺察法。



六種憂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憂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憂處近伺察法。



六種平靜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平靜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平靜處近伺察法。



六和睦法: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慈身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語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意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所有那些根據法而得到的如法利養,乃至包含自己鉢裡的,以像這樣的利養將與有戒的同梵行者平等地受用者、共同分享者,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對所有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戒,在像這樣的戒上與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住於戒的一致,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對所有這聖的、出離的、帶領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之見,在像這樣的見上與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住於見的一致,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六個諍論根: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易憤怒者、怨恨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是易憤怒者、怨恨者,他住於對大師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法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僧團不尊重、不順從,在學上不是全分行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住於對大師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法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僧團不尊重、不順從,在學上不是全分行者,他在僧團中生起諍論,那種諍論會對許多人不利,對許多人不樂,對天與人無利益、不利、苦。學友們!如果你們在內部或外部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努力捨斷那惡諍論根,學友們!如果你們在內部或外部沒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為了那惡諍論根未來的無流漏而實行,這樣,這是對惡諍論根的捨斷,這樣,這是惡諍論根未來的無流漏。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是藏惡者、欺瞞者,……(中略)嫉妒者、慳吝者……(中略)狡猾者、偽詐者……(中略)惡欲求者、邪見者……(中略)固執己見、倔強、難棄捨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是固執己見、倔強、難棄捨者,他住於對大師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法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僧團不尊重、不順從,在學上不是全分行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住於對大師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法不尊重、不順從,住於對僧團不尊重、不順從,在學上不是全分行者,他在僧團中生起諍論,那種諍論會對許多人不利,對許多人不樂,對天與人無利益、不利、苦。學友們!如果你們在內部或外部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努力捨斷那惡諍論根,學友們!如果你們在內部或外部沒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為了那惡諍論根未來的無流漏而實行,這樣,這是對惡諍論根的捨斷,這樣,這是惡諍論根未來的無流漏。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六出離界: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已修習、已多修習慈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然而,惡意[仍]持續遍取我的心。』應該回答他:『不,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因為,毀謗世尊不好,世尊確實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慈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時,然而,惡意持續遍取他的心,這是不可能的,學友!因為,這是惡意的出離,即:慈心解脫。』



又,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已修習、已多修習悲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然而,加害[仍]持續遍取我的心。』應該回答他:『不,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因為,毀謗世尊不好,世尊確實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悲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時,然而,加害持續遍取他的心,這是不可能的,學友!因為,這是加害的出離,即:悲心解脫。』



又,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已修習、已多修習喜悅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然而,不樂[仍]持續遍取我的心。』應該回答他:『不,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因為,毀謗世尊不好,世尊確實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當已修習、已多修習喜悅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時,然而,不樂持續遍取他的心,這是不可能的,學友!因為,這是不樂的出離,即:喜悅心解脫。』



又,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已修習、已多修習平靜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然而,貪[仍]持續遍取我的心。』應該回答他:『不,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因為,毀謗世尊不好,世尊確實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當已修習、已多修習平靜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時,然而,貪持續遍取他的心,這是不可能的,學友!因為,這是貪的出離,即:平靜心解脫。』



又,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已修習、已多修習無相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然而,我的識[仍]是相的隨行者。』應該回答他:『不,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因為,毀謗世尊不好,世尊確實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當已修習、已多修習無相心解脫,作為車輛、作為基礎、已實行、成為習慣、善精勤的時,然而,他將有識的隨行相,這是不可能的,學友!因為,這是一切相的出離,即:無相心解脫。』



又,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我是」[觀念]已離,我不認為[任何東西為]「這是我」,然而,疑惑、猶豫之箭[仍]遍取我的心後住立。』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麼說!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毀謗世尊,毀謗世尊不好,世尊不會這麼說。學友!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凡在「我是」[觀念]上已離,不認為[任何東西為]「這是我」者,然而,疑惑、猶豫之箭[仍]遍取他的心後住立,這是不可能的。學友!這是疑惑、猶豫之箭的出離,即:我是之慢的根除。』



六無上:無上的看見、無上的聽聞、無上的利得、無上的學、無上的服侍、無上的回憶。



六回憶處:佛的回憶、法的回憶、僧團的回憶、戒的回憶、施捨的回憶、天的回憶。



六常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意識法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六種出身: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黑出身者產生黑法,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黑出身者產生白法,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黑出身者產生非黑非白的涅槃,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白出身者產生白法,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白出身者產生黑法,學友們!這裡,存在某些白出身者產生非黑非白的涅槃。



六種洞察分之想:無常想、於無常上苦想、於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



學友們!這些是六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學友們!有七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七呢?



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聽聞財、施捨財、慧財。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活力覺支、喜覺支、寧靜覺支、定覺支、平靜覺支。



七定的資助: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七非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無信的、無慚的、無愧的、少聞的、懈怠的、念已忘失的、劣慧的。



七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的、有慚的、有愧的、多聞的、活力已被發動的、念已現前的、有慧的。



七善人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知法者、知義者、知自己者、知量者、知時機者、知眾者、知人之勝劣者。



七個無十之事: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極欲受持學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受持學者。他是極欲注意法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注意法者。他是極欲調伏欲求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調伏欲求者。他是極欲靜坐禪修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靜坐禪修者。他是極欲活力發動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活力發動者。他是極欲念與聰敏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念與聰敏者。他是極欲以見通達者,並且在未來也是不離愛以見通達者。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



七力:信力、活力之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識住: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即:人類、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識住。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即: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即:光音天,這是第三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即:遍淨天,這是第四識住。



學友們!有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五識住。



學友們!有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到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識住。



學友們!有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到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七識住。



七應該被供養人: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得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



七煩惱潛在趨勢:欲貪煩惱潛在趨勢、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見煩惱潛在趨勢、疑煩惱潛在趨勢、慢煩惱潛在趨勢、有貪煩惱潛在趨勢、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七結:隨貪結、嫌惡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



七種諍訟的止息:應該給與面前毘尼、應該給與憶念毘尼、應該給與不癡毘尼、自己承認所作的、多數決、覓罪相、草覆蓋。



學友們!這些是七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第二誦品終了。





學友們!有八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八呢?



八邪性: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八正性: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應該被供養人:入流者、為了入流果的作證之向道者、一來者、為了一來果的作證之向道者、不還者、為了不還果的作證之向道者、阿羅漢、為了阿羅漢果的作證之向道者。



八種懈怠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我應該做的工作,但當做工作時,我的身體將疲勞,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這是第一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了工作,但當做工作時,我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二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我應該走的道路,但當行走道路時,我的身體將疲勞,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激發活力,這是第三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走了道路,但當行走道路時,我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激發活力,這是第四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當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沒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當我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沒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我的身體已疲勞、不適合工作,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激發活力,這是第五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當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當我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得到了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我的身體沉重、不適合工作,我想,像被豆子堆積般,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激發活力,這是第六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生了小病,他這麼想:『我生了這小病,是適合躺臥的,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激發活力,這是第七種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病已康復,從病中康復不久,他這麼想:『我病已康復,從病中康復不久,我的身體無力、不適合工作,來吧!我要躺臥。』他躺臥,不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這是第八種懈怠事。



八種發勤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我應該做的工作,但當做工作時,對我來說不容易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這是第一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了工作,但當做工作時,我不能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二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我應該走的道路,但當行走道路時,對我來說不容易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三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走了道路,但當行走道路時,我不能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四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當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沒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當我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沒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我的身體輕盈、適合工作,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五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當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得到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當我為了托鉢而行走村落或城鎮時,得到了想要完成的或粗或勝妙的食物,我的身體有力、適合工作,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六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生了小病,他這麼想:『我生了這小病,這是可能的:我的病會加重,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中略)激發活力,這是第七種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病已康復,從病中康復不久,他這麼想:『我病已康復,從病中康復不久,這是可能的:我的病會返回,來吧!我要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他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激發活力,這是第八種發勤事。



八種布施事:斥責後施與布施、以害怕而施與布施、[以]『他給過我』而施與布施、[以]『他將會給我』而施與布施、[以]『布施是好的』而施與布施、[心想]『我煮,這些人沒煮,煮的人不施與沒煮的人布施對我不適當。』而施與布施、[心想]『當施與布施時,我的好名聲傳出去。』而施與布施、[以]心的裝飾與心的資糧而施與布施。



八種布施的往生: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與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之布施,當他施與時,他期待,他看見具備、具有五種欲自娛的大財富剎帝利或大財富婆羅門或大財富屋主,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大財富剎帝利或大財富婆羅門或大財富屋主為同伴。』他在那上面安置心、站穩心、修習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而導向在那裡的往生,我說,那是對持戒者而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心的誓願以清淨性而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食物、飲料、……(中略)燈燭的布施,他有期待地施與,他聽聞:『四大王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四大王天的天神們為同伴。』他安置那個心,站穩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而導向在那裡的往生,我說,那是對持戒者,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心的誓願以清淨性而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食物、飲料、……(中略)燈燭的布施,他有期待地施與,他聽聞:『三十三天的天神們……(中略)焰摩天的天神們……(中略)兜率天的天神們……(中略)化樂天的天神們……(中略)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為同伴。』他安置那個心,站穩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而導向在那裡的往生,我說,那是對持戒者而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心的誓願以清淨性而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布施,他有期待地施與,他聽聞:『梵眾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梵眾天的天神為同伴。』他安置那個心,站穩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而導向在那裡的往生,我說,那是對持戒者而非對破戒者,對離貪者而非對有貪者,學友們!持戒者心的誓願以離貪性而成功。



八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屋主眾、沙門眾、四大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天眾。



八世間法:得到與得不到、有名與無名、毀與譽、樂與苦。



八勝處:



某位內有色想者見少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一個勝處。



某位內有色想者見無量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二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少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三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無量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四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外色,猶如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亞麻花;猶如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波羅奈生產,兩邊都整理得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五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外色,猶如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黃花樹花;猶如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波羅奈生產,兩邊都整理得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六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外色,猶如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朱槿花;猶如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波羅奈生產,兩邊都整理得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七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外色,猶如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太白星;猶如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波羅奈生產,兩邊都整理得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八個勝處。



八解脫:有色者見諸色,這是第一解脫。



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這是第二解脫。



只傾心於清淨的,這是第三解脫。



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是第八解脫。



學友們!這些是八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學友們!有九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九呢?



九怨恨事:[心想]『他已對我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對我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將對我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已對我的可愛、合意者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對我的可愛、合意者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將對我的可愛、合意者行不利』而懷怨恨、[心想]『他已對我的不可愛、不合意者行利益』而懷怨恨、[心想]『他對我的不可愛、不合意者行利益』而懷怨恨、[心想]『他將對我的不可愛、不合意者行利益』而懷怨恨。



九怨恨的調伏:[心想]『他已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這如何可得。』而除去怨恨、[心想]『他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這如何可得。』而除去怨恨、[心想]『他將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這如何可得。』而除去怨恨、[心想]『他已對我的可愛、合意者行不利,……(中略)行不利……(中略)將對我的可愛、合意者行不利,在這裡,這如何可得。』而除去怨恨、[心想]『他已對我的不可愛、不合意者行利益,……(中略)行利益……(中略)他將對我的不可愛、不合意者行利益,在這裡,這如何可得。』而除去怨恨。



九眾生住所: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即:人類、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即: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即: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即:遍淨天,這是第四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無想、無感知的眾生,即:無想眾生天,這是第五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到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七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到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八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這是第九眾生住所。



九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學友們!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出現於世間,並且使成為寂靜、使成為般涅槃、導向正覺、善逝所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個人已往生地獄,這是第一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出現於世間,並且使成為寂靜、使成為般涅槃、導向正覺、善逝所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個人已往生畜生界,這是第二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但,這個人已往生餓鬼界,這是第三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但,這個人已往生阿修羅眾,這是第四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但,這個人已往生某個長壽天眾,這是第五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但,這個人已生回到邊地地方,而且,他是在那無智的未開化人中,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到之處,這是第六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而這個人已生回到中央地方,但,他有邪見、顛倒見:『無布施,無供養,無供物,無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眾生,在世間中無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這是第七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而這個人已生回到中央地方,但,他是劣慧者、愚鈍者、聾啞者,無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這是第八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不出現於世間,並且使成為寂靜、使成為般涅槃、導向正覺、善逝所宣說的法不被教導,而這個人已生回到中央地方,且,他是有慧者、非愚鈍者、非聾啞者,有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這是第九種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



九次第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



九次第滅:對已入初禪者來說,欲想被滅。對已入第二禪者來說,尋、伺被滅。對已入第三禪者來說,喜被滅。對已入第四禪者來說,入息、出息被滅。對已入虛空無邊處者來說,色想被滅。對已入識無邊處者來說,虛空無邊處想被滅。對已入無所有處者來說,識無邊處想被滅。對已入非想非非想處者來說,無所有處想被滅。對已入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被滅。



學友們!這些是九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





學友們!有十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中略)為了天與人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十呢?



十個作為庇護者之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他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學友們!凡比丘是持戒者,他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法,像這樣的法被他多聞、憶持、背誦、以意熟慮、以見善通達,學友們!凡比丘是多聞者、……(中略)以見善通達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學友們!凡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具備順從法的易說者、善於理解教誡者、能忍耐者,學友們!凡比丘是具備順從法的易說者、善於理解教誡者、能忍耐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凡比丘對同梵行者各種不同應該作的,在那裡,他是熟練者、不懶惰者,具備足以執行、足以安排的適當方法與思察,學友們!凡比丘對同梵行者……(中略)適當的安排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法的愛欲者,可愛的對話者,在阿毘達磨與阿毘毘奈耶上廣大的欣喜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法的愛欲者,……(中略)廣大的欣喜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任何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知足者,學友們!凡比丘是……(中略)醫藥必需品的知足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學友們!凡比丘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中略)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有念者,……(中略)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學友們!凡比丘是有慧者,……(中略)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者,這是作為庇護者之法。



十遍處:覺知地遍:上、下、水平四方無分裂、無量;覺知水遍……(中略)覺知火遍……(中略)覺知風遍……(中略)覺知青遍……(中略)覺知黃遍……(中略)覺知赤遍……(中略)覺知白遍……(中略)覺知虛空遍……(中略)覺知識遍:上、下、水平四方無分裂、無量。



十不善業之路:殺生、未給予而取、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惡意、邪見。



十善業之路: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不貪婪、無惡意、正見。



十個聖者的住所:學友們!這裡,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六支已具備者,有一個守護、四個倚靠,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無混濁意向者、身行已寧靜者、心善解脫者、慧善解脫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五支已捨斷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捨斷,惡意已被捨斷,惛沈睡眠已被捨斷,掉舉後悔已被捨斷,疑惑已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五支已捨斷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六支已具備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意識法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六支已具備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有一個守護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具備以正念守護的心,學友們!這樣,比丘有一個守護。



學友們!比丘如何有四個倚靠呢?學友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學友們!這樣,比丘有四個倚靠。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所有個個沙門、婆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全部都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之欲的尋求已被捨斷、有的尋求已被捨斷、梵行的尋求已被安息,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無混濁意向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之欲的意向已被捨斷、惡意的意向已被捨斷、加害的意向已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身行已寧靜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學友們!這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心善解脫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之貪的心被解脫、瞋的心被解脫、癡的心被解脫,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



學友們!比丘如何是慧善解脫者呢?學友們!這裡,比丘了知:『我的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瞋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們!這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



十無學法:無學正見、無學正志、無學正語、無學正業、無學正命、無學正精進、無學正念、無學正定、無學正智、無學正解脫。



這些是十法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在那裡,應該就全部結集,不應該爭論,以便這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地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那時,世尊站起來後,召喚尊者舍利弗:



「好!好!舍利弗!好!舍利弗!你對比丘們說結集法門。」



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師認可。



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



結集經第十終了。


Tác quyền © 2025 Hội đồng quản trị VNCPHV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các hình thức truyền bá theo tinh thần phi vụ lợi với điều kiện: không được thay đổi nội dung và phải ghi rõ xuất xứ của trang web này.


Viện Nghiên Cứu Phật Học Việt Nam

750 Nguyễn Kiệm, Quận Phú Nhuận, TP HCM


(08) 38448893 – 399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