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a03] 如是我聞。——
[0243a04]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考慮未來,對未來抱有見解,對有關未來作種種之浮說:『我無病,死後有想。』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無想。』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茲某者說或說:『於現今生存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或者說:『我無病,死後有如是繼續之生存。』又有說:『生存於現今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如是此等為五而三、三而五。是即五三之總說。
[0243a11] [P.229]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有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有色。』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說:『有少想者……』說:『有無異想者。』某者說:『或為超徧識、法無量、不動。』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有色。』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又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 [P.230] ……』說:『有少想者……』說:『有無量想者。或又若色想、若無色想、若一想、若異想、是稱之為清淨、最勝、第一、無上。』或者說:『「何者皆不存」之無所有處,為無量不動。』然而此為有為、麤,諸行之有滅。如是有,如是知,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4a07]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無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有色。』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對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難。所以者何?想是病,想是疸,想是箭。寂靜殊妙即是無想。諸比丘!即如來知之——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無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有色。』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 [P.231] 諸比丘!沙門婆羅門說:『我於色之外,受之外,想之外,行之外,識之外,來往、死生、增大、增長、廣大』之說,無有是處。是為有為、麤。有諸行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5a03]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而有色。』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而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難。又,沙門婆羅門對我說:『無病,死後為無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難。所以者何?想為病,想為疸,想為箭,無想為迷亂。寂靜而殊妙,即是非有想、非無想。諸比丘!即如來知之——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有色。』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無有色,亦無無 [P.232] 色。』諸比丘!沙門婆羅門若說:『應見聞思識,唯依諸行,圓滿其處。』諸比丘!此為說圓滿其處之損亡。諸比丘!是故說處由行等至不能得達。諸比丘!說處由行有餘等至可得達。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而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6a01]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生存於現今之有情斷滅、消失、死滅者中。』諸比丘!對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予以非難。又對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者。』亦予以非難。又對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者。』亦予以非難。所以者何?蓋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說轉變、執著:『我死後應如是有,我死後應如是有。』譬如行商之人,於行商時思惟:『我於此處將有此,依彼而得此。』如是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宛如商人思惟:『我死後應如是有,我死後應如是有。』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尊者沙門婆羅門說:『生存於現今之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者,對自身怖畏、嫌惡,故對自身予隨逐,予隨轉。譬如:狗 [P.233] 縛以堅固之棒或杙,對其棒或杙隨逐、隨轉。如是此等之尊者沙門婆羅門,則怖畏自身、嫌惡自身,故對自身隨逐,隨轉。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6a12] 諸比丘!沙門或婆羅門思考未來,抱持對未來之見作有關未來種種之浮說、凡說此等之五界,或說其中之一。
[0246a14] 諸比丘!某沙門婆羅門思考過去,抱持對過去之見,說有關過去之浮說。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常住,只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無常,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常住又無常,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非常住,非無常。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 [P.234] 是說:『我與世界為有限又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非有限、非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異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少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無量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向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也。』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向苦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苦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不苦不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抱持:『我與世界為常住,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之如是說、如是見者,實為無信、無喜、無隨聞、無相省慮、無見歡受、而達於獨智清淨皎潔,無有是處。諸比丘!又不達獨智清淨皎潔時,尊者沙門婆羅門於其中,只使智之一部得達成皎潔,此謂為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著,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8a04]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抱持:『我與世界為無常……為常住而無常……為非常住、非無常……為有限……為無限……為有限而又無限……非有限、非無限……為有一想者……為有異想者……為有少想者……為有一向樂者……為有一向苦者……為有苦樂者……為有不苦、不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也。』之如是說、如是 [P.235] 見者,實為無信、無喜、無隨聞、無相省慮、無見歡受,得成獨智清淨皎潔者,則無有是處。諸比丘!又不得獨智清淨皎潔時,尊者沙門婆羅門唯使智之一部得成皎潔者,此謂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著,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8a12]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住於具足遠離之喜,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於具足遠離之喜。彼其遠離之喜滅,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之滅而生遠離之喜。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徧為陽光,無陽光處徧為日蔭。諸比丘!如其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滅而生遠離之喜。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住於具足遠離之喜。我住於具足遠離之喜,此為寂靜,此為殊妙。彼其遠離之喜滅,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滅而生遠離之喜。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49a06] 諸比丘!又,今某沙門或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於遠離之喜故,住於具足無染污之樂。寂靜而殊妙即為住於我之具足 [P.236] 無污染之樂。彼其無污染之樂滅,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徧為陽光,無陽光處徧為日蔭。諸比丘!如是,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於遠離之喜故,住於具足無污染之樂。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於具足無污染之樂。彼其無污染之樂滅,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50a02]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住於具足不苦不樂之受。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於具足不苦不樂之受。彼其不苦不樂之受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陽光徧照,無陽光處,徧為日蔭。諸比丘!如是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完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越遠離之喜故,超越無污 [P.237] 染之樂故,住於具足不苦不樂之受。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於具足不苦不樂之受。彼不苦不樂之受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50a12] 諸比丘!又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超不苦不樂之受故,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著,作如是觀。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捨離故,對未來見捨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超不苦不樂之受故,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著,作如是觀。其實彼尊者說相應於涅槃之道。然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固執取著,對未來見固執取著,對欲結固執取著,對遠離之喜固執取著,對無染污之樂固執取著,對不苦不樂之受固執取著。然彼尊者以觀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著,此謂之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著。是為有為、麤、有諸行之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於彼。
[0251a07] 諸比丘!依如來此之無上、寂靜、最勝道,為現等覺。即對六觸處之集、滅、 [P.238] 味、患、出離,如實知之,不取著故而解脫。諸比丘!即依如來之無上、寂靜、最勝道,為現等覺,即六觸處之集、滅、味、患、出離,知如實不取著故而解脫。」
[0251a10] 世尊為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