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部經

29. 清淨經

Dịch giả: 通妙

[0112a03] 如是我聞。





[0112a04] 



[0112a04] 爾時,世尊與釋迦族人暫住於緬祗若人之菴羅林中。其時,尼乾子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時,尼乾子則分成二派,生起爭議、鬥爭、相鬥而互相以銳舌交鋒而住。言:「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從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之言與〔理〕不相應。」「應云於前汝說於後,應說於後而云於前。」「汝之言論反反覆覆而無熟慮。」「汝之言論墮於負處。」 [P.118] 「如果可以者,放棄汝自己之言論,使汝自己解脫!」尼乾子之徒中,想行殺戮。尼乾子之在家弟子等,對尼乾子生起厭惡、壞情緒、反對,其狀態,如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至寂靜、非依正覺者所說之法、律,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0112a12] 



[0112a12] 時,沙彌周陀於波婆安居已,〔彼〕於舍爾村,詣具壽阿難之處,詣已,禮拜具壽阿難,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沙彌周陀向具壽阿難言:





[0112a14] 「大德!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0113a02] 如是言時,具壽阿難如是言沙彌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話。友,周陀!我等詣世尊之處,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0113a04] 沙彌周陀答應具壽阿難:「然,大德。」





[0113a05] 



[0113a05] 於此,具壽阿難與沙彌周陀詣世尊前之處,詣已,禮拜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如是白世尊言:





[0113a07] [P.119] 「世尊!此沙彌周陀如是言:『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0113a09] 〔世尊曰:〕「周陀!實如是,此非正說,是錯誤之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所說之法、律也。





[0113a11] 



[0113a11] 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若人向彼等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法,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周陀!如是,其師於此被侮蔑,其法於此被侮蔑,其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是對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師所說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則勸導者,受勸與者及受勸導而如實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0114a07] 



[0114a07] 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 [P.120] 利益;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惡〕法,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其師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0115a02] 



[0115a02] 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其弟子於彼〔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師被稱讚,於此,法被稱讚,而且弟子於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如師所說示之法,汝應成就之。』則勸導者,受勸導者及受勸導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0115a11] [P.121] 



[0115a11] 復次,周陀!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於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師是應供、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法,成就法隨法行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師於此受稱讚,法於此受稱讚,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0116a06] 



[0116a06] 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而且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 [P.122] 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議之梵行,不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也。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我等不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而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之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





[0116a14] 



[0116a14] 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彼之弟子善知妙法,又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時,弟子無憂苦。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我等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我等之導師滅度時,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 [P.123] 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於弟子無憂苦。





[0117a07] 一〇



[0117a07] 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導師雖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達晚年之老境而非長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圓滿成就。然,周陀!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者,如是,則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0117a11] 一一



[0117a11] 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長老也。然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非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實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異論,不能說示不可思議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0118a01] 一二



[0118a01] 復次,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0118a03]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0118a04]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0118a05]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0118a06]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0118a07]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0118a08]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0118a09]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0118a10] [P.124]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0118a11]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0118a12]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0118a13]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0118a14]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0119a01]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0119a02]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0119a03]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0119a04]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0119a05]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0119a06]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0119a07] 然,於彼無梵行、無豐富、無繁榮、無名聲廣佈……而,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於人人之中善宣說;但非達最勝之利養、稱揚。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0119a10] 一三



[0119a10] 復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到達完全者、學行者……乃至……說不可思議之妙法,





[0119a13]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0119a14]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0120a01] 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





[0120a02]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0120a03] [P.125]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0120a04]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0120a05]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0120a06]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0120a07]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0120a08] 且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名聲廣佈,乃至於人人之中善宣說,到達最勝之利養、稱譽。如是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0120a10] 一四



[0120a10] 然,周陀!我今是應供、等正覺者為世之導師而出現;且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宣說,周陀!我今為長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導師。





[0120a14] 一五



[0120a14] 復次,周陀!我今有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之長老弟子比丘,實是宣說妙法,若有生起異論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說不可思議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0121a03]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0121a04] 我今有……長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0121a05]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0121a06]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0121a07]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0121a08]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0121a09] 我今有……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0121a10] [P.126] 我今有……優優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於我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乃至善說於人人之中。





[0121a12] 一六



[0121a12] 然,周陀!今雖諸導師出現於世,但不見其他一導師,如我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眾團出現於世,周陀!不見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凡正說之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滅、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謂正說:『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顯善說示。』周陀!鬱頭藍弗曾作如是言:『視而不見。』如何是視而不見耶?雖見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見其刃也。周陀!此云:『視而不見。』周陀!依此鬱頭藍弗所說之事,是凡夫卑劣、非聖、無義相應,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說時,云:『視而不見。』應云正說是:『視而不見。』如何為視而不見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減、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實若彼想此應除去,如是思惟:『如斯會更清淨』,則是不見。若彼想此應增加而思惟:『如此會更清淨』,則不見,是謂:『視而不見』也。然,周陀!正說之時,謂: [P.127] 『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正說應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不減、不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





[0122a11] 一七



[0122a11] 周陀,是故於此,由我證徧知法,對汝等開示。於此處,即一切者共來,共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調、不諍也。此梵行則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證徧知而宣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來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者,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P.128] 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一切者共會集,義理對義理,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0123a06] 一八



[0123a06] 周陀!汝應當學斯和合、喜歡、不諍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於義理實是誤解,於字句實是誤說』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應贊成、不應諍論,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相應耶?或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於彼若如斯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始為相應,對此文句,由其義理始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亦不應拒否。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其義理及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0123a13] 一九



[0123a13] 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 [P.129] 雖實誤解,但對字句是正述』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斯云:『友!對此字句,是由其義理始為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義理,應小心善示知之。





[0124a04] 二〇



[0124a04] 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雖實正解,對字句是誤述』時,其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是云:『友!對此義理,其字句,比此更相應也。』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對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0124a09] 二一



[0124a09] 復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正解義理,正述字句』時,應言:『善哉!』而贊成、喜歡。對彼言:『善哉!』而贊成、歡喜,應如是對彼言:『友!如我具壽,如是通達義理、字句,得見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0124a13] [P.130] 二二



[0124a13] 周陀!我非唯為制伏現法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周陀!亦非唯為壞滅現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周陀!我是為令制伏現法之有漏、壞滅來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也。然,於此,周陀!我為汝等所制之衣,實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為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覆褌襠,我為汝等制立之托鉢,實為令安住汝等之身體,為防傷害,為養活,為修梵行:『如是,我滅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無過且安穩。』我為汝制立居住,實為防寒、防暑、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消除時節之厄,為好閑居、獨坐也。我為汝等制立疾病之資具、藥品、資糧,實為防苦惱、痛之生起,為令離苦也。





[0125a07] 二三



[0125a07]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安樂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時,應如斯答彼:『友!何者為安樂行耶?安樂行亦有多種多樣。』周陀!於此,有四安樂行,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於正覺,非導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於此,或愚癡者,自喜樂殺害有情,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於 [P.131] 此,有自喜樂取不與物者,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自喜樂為妄語者,此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滿足、具足、耽著於五欲樂者,此為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安樂行,是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道涅槃也。





[0126a02] 二四



[0126a02] 復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語、非然、非事實誹謗汝也。周陀!於此,有四種安樂行,必導遠離,導離欲,導於滅,導於寂靜,導於智,導於正覺,導於涅槃也。四種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有比丘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相,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脫喜……乃至……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捨離樂……乃至……此為 [P.132] 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種安樂行,必導於遠離、離欲、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





[0126a11]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語正語,不以非然、非事實之誹謗。





[0126a13] 二五



[0126a13]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又,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報〕、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應如是回答彼:『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種者何耶?友!因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預流、不墮惡處,決定向正覺,此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一來,消滅貪、瞋、癡,唯一度來此世間作苦之邊際,此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斷五下分結之比丘成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更不由其處再還世間,此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解、實證而住,此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0127a08] [P.133] 二六



[0127a08]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應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猶如因陀羅柱及如鐵柱善依據深根底而不震不動。友!如是,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奪生物之生命;漏盡之比丘,不可能以盜心取不與之物;漏盡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正知語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時,蓄財富享受欲樂;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瞋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癡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0128a05] [P.134] 二七



[0128a05]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沙門瞿曇令知關於過去無涯之智見;然而不令知關於未來無涯之智見,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無智所覆之智見,認為不應不令知無智所覆之智見;此猶如愚者之無知。周陀!世尊對過去有隨念智,彼凡限於隨願意之憶念。有關於未來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為最後生,今後無再生也。』





[0128a10] 二八



[0128a10] 周陀!對於過去,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過去,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答彼問。周陀!對於未來,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未來,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略述回答彼問。周陀!對於現在,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 [P.135] 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而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亦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回答彼問。如是,周陀!於過去、未來、現在之法,如來是時語者、實語者、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故名為如來。





[0129a03] 二九



[0129a03] 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見聞覺知、求達、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來現正覺,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於夜分正覺無上等正覺,於夜分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此二之間,說語教示,一切真實而無其他,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之所說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說。如是行如所說,說如所行,故名為如來。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世界〕,如來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見者、調御者,故名為如來。





[0129a09] 三〇



[0129a09]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耶?而此 [P.136] 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問,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0129a12]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不存在,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說:「如來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0130a01]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0130a05] 三一



[0130a05]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何故,沙門瞿曇不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不論如何,於此義利不相應,於法不相應,非根本梵行,非導遠離,非導離貪,非導於滅,非導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導涅槃。故如來不說也。』





[0130a09] 三二



[0130a09]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以何為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說:「此是苦。」友!世尊說:「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說:「此是苦之滅。」友!世尊說:「此是導苦滅之道也。」』





[0130a12] [P.137] 三三



[0130a12]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何故說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此實於義利相應,於法相應,是根本梵行,決定導遠離、離貪、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說此也。』





[0131a01] 三四



[0131a01] 周陀!凡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周陀!凡有關此等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0131a04] 周陀!如何關於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耶?





[0131a05]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0131a07]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0131a08] 『我及世間是無常……乃至……

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乃至……

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乃至……

我及世間是自造……乃至……

我及世間是他造……乃至……

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

[P.138] 我及世間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0132a01] 『樂與苦是常。

樂與苦是無常。

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

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

樂與苦是自造。

樂與苦是他造。

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0132a09] 三五



[0132a09] 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住,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我至彼等處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間是常住是事實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周陀!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





[0132a14] 三六



[0132a14] 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0133a01] 『我及世間是無常。

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

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

我及世間是自造。

我及世間是他造。

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

我及世間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

[P.139] 樂與苦是常住。

樂與苦是無常。

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

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

樂與苦是自造。

樂與苦是他造。

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0134a02]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實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於是,周陀!凡有關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0134a07] 三七



[0134a07] 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0134a09]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0134a11]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0134a12] 『我是無色……

我是亦有色亦無色……

我是非有色非無色……

[P.140] 我是有想……

我是無想……

我是非有想非無想……

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處偽。』





[0135a05] 三八



[0135a05] 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是事實乎?』於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我於智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周陀!我對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也。





[0135a10] 三九



[0135a10] 於此,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0135a11] 『我是無色……乃至……

我是亦有色亦無色……乃至……

我是非有色非無色……乃至……

我是有想……

我是無想……

我是非有想非無想……

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





[0136a04]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是事實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凡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周陀!我於知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0136a09] 四〇



[0136a09] 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四念處。四〔念處〕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於受……於心……於法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 [P.141] 之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此等之四念處。」





[0136a14] 四一



[0136a14] 其時,具壽宇拔越那立於世尊之後,以扇為世尊搧風,而且具壽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0137a02]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門實是清淨也;世尊!此法門實甚清淨。世尊!應何名此法門耶?」





[0137a04]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門名為清淨,汝當受持之。」





[0137a05] 世尊如是言已,具壽宇拔越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受持〕。



來源: https://tripitaka.cbeta.org/N08n0004_029


Tác quyền © 2025 Hội đồng quản trị VNCPHV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các hình thức truyền bá theo tinh thần phi vụ lợi với điều kiện: không được thay đổi nội dung và phải ghi rõ xuất xứ của trang web này.


Viện Nghiên Cứu Phật Học Việt Nam

750 Nguyễn Kiệm, Quận Phú Nhuận, TP HCM


(08) 38448893 – 399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