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5a03] 如是我聞。——
[0265a04] 一時,世尊住釋迦族之迦毘羅城尼拘律樹園。時,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持來一套新衣,詣彼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為世尊,自紡自織之物。世尊!為我、哀憐我,請世尊納受此。」如是言〔時〕。世尊如是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應施於僧伽。若汝之施於僧伽時,我亦受供養,又僧伽亦〔然〕。」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再次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為哀憐我……。」世尊如是再次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曰:「瞿曇女!應供養僧伽……僧伽亦〔然〕。」三次,又摩訶波闍波提……「……僧伽亦〔然〕。」
[0265a12] 如是言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世尊!請世尊受納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此一套新衣。世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對世尊饒益多。是姨母、養母、養育者、授乳者,生母之命終後,奉乳飲於世尊。世尊!世尊對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亦多所饒益。世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因世尊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世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因世尊而離殺生、離偷盜、於諸欲離邪行、離虛誑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世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因世尊,對佛具證淨、對法具證淨、對僧伽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也。世尊!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因世尊,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也。世尊!世尊亦對瞿曇女摩訶波闍波提多所饒益。」
[0266a07] [P.254] 〔世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要十分報恩。——即所謂以讚仰、起迎、合掌之業、恭敬之業、依服、飲食、座臥、緣病以供養醫藥資具。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離殺生、離偷盜、於欲離邪行、離虛誑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須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阿難!實際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對佛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時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阿難!實際上,有人因於人而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
[0267a03] 阿難!然而,有此等十四對人施。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一對人施。對辟支佛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人施。對如來之弟子阿羅漢供養布施,此為第三對人施。對證阿羅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四對人施。對不還者 [P.255] 供養布施,此為第五對人施。對證不還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六對人施。對一來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七對人施。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八對人施。對預流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九對人施。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對人施。對外學於諸欲離貪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一對人施。對凡夫之戒具足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二對人施。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三對人施。對畜生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四對人施。
[0267a12] 阿難!於此等中,若對畜生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倍之施〔報〕。若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千倍之施〔報〕。若對凡夫之具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千(十萬)倍之施〔報〕。若對外學諸欲之離貪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億百千倍之施〔報〕。若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無數無量之施〔報〕。何況對預流果者耶!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一來者……〔乃至〕……對證不還果之道者……〔乃至〕……何況不還者……〔乃至〕……對阿羅漢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對如來弟子之阿羅漢……〔乃至〕……辟支佛……〔乃至〕……何況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
[0268a06] [P.256] 復次,阿難!此等有七種之僧類施。對佛在世時之兩種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一之僧類施。對如來滅後之兩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之僧類施。對比丘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三之僧類施。對比丘尼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四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與比丘尼,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五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應由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六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尼僧伽,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七之僧類施。
[0268a12] 復次,阿難!於未來世有諸種姓者,雖著袈裟然是惡戒、惡法者,於彼諸惡戒者之間,特指定僧伽以供養布施。如是之時,阿難!我亦言無數無量之僧類施。阿難!然,雖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類施比對人施有大果。
[0269a01] 阿難!於此有四種之施清淨。何者為四?阿難!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阿難!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阿難!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亦不由受者。阿難!施之由施者清淨而亦由受者。
[0269a04]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諸受者是惡戒惡法。阿難!如是者,施是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
[0269a06]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而有諸受者,是具戒善法。阿難!如是者,施是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
[0269a08]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又有受者是惡戒惡法。阿難!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由受者。
[0269a10] [P.257]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如是者,阿難!施乃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
[0269a12] 阿難!此等為四種之施清淨。」
[0269a13]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大〕師善逝更又如是說曰:
「是人為具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施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受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兩者具不淨 是人為具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是人已離貪 布施離貪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