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a03] 如是我聞。——
[0305a04]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諸比丘!我應為汝等說法,初善、中善、後亦善、備義、亦備〔言〕相。絕對充足而應宣說徧清淨之梵行。此即六六。此,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宣說。」
[0305a08] 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
[0305a09] 世尊如是說:「應知六內處。應知六外處。應知六識身。應知六受身。應知六愛身。
[0305a11] 然,如是言:『應知六內處。』彼緣何而言?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如是所言:『應知六內處。』彼乃緣此而言。此為第一之六。
[0305a13] [P.281] 然,如是言:『應知六外處。』彼緣何而言?有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如是所言:『應知六外處。』彼乃緣此而言。此為第二之六。
[0306a01] 然,如是言:『應知六識身。』彼緣何而言?依眼與色而眼識生。依耳與聲而耳識生。依鼻與香而鼻識生。依舌與味而舌識生。依身與觸而身識生。依意與法而意識生。如是所言:『應知六識身。』彼乃依此而言。此為第三之六。
[0306a04] 然,如是言:『應知六觸身。』彼緣何而言?依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耳與聲而耳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鼻與香而鼻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身與觸而身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如是所言:『應知六觸身。』彼乃緣此而言。此為第四之六。
[0306a08] 然,如是言:『應知六受身。』彼緣何而言?依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觸而有受。依耳與聲而耳識生,依鼻與香而鼻識生,依舌與味而舌識生,依身與觸而身識生,依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觸而有受。如是所言:『應知六受身。』彼乃緣此而言。此為第五之六。
[0306a12] [P.282] 然,如是言:『應知六愛身。』彼緣何而言?依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觸而有受,依受而有愛。依耳與聲而耳識生,依鼻與香而鼻識生,依舌與味而舌識生,依身與觸而身識生,依鼻與香而鼻識生,依舌與味而舌識生,依身與觸而身識生,依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依觸而有受,依受而有愛。如是所言:『應知六愛身。』彼乃依此而言。此為第六之六。
[0307a03] 若人言:『眼是我。』如是即不可。於眼〔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為不可。若人言:『眼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
[0307a06] 若人言:『色是我。』如是即不可。於諸色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為不可。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色即非我。
[0307a09] 若人言:『眼識是我。』如是即不可。於眼識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為不可。若人言:『眼識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觸亦即非我。
[0307a12] 若人言:『眼觸是我。』如是即不可。於眼觸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即不可。若人言:『眼觸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識乃非我、眼觸則非我。
[0308a01] [P.283]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即不可。於受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識乃非我、眼觸乃非我、受則非我。
[0308a04] 若人言:『愛是我。』如是即不可。於愛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愛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識乃非我、眼觸乃非我、受非我、愛亦則非我。
[0308a07] 若人言:『耳是我。』言:『鼻是我。』言:『舌是我。』言:『身是我。』言:『意是我。』如是即不可。於物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是我。』如是,意則非我。
[0308a11] 若人言:『法是我。』如是即不可。於法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法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即非我。
[0308a14] 若人言:『意識是。』如是即不可。於意識有生又有滅。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識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即非我。
[0309a03] 若人言:『意觸是我。』如是即不可。於意觸有生又有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即非我。
[0309a05] [P.284]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乃不可。於受有生又有滅。而……應有如是之歸結。故如是即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乃非我、受即非我。
[0309a08] 若人言:『愛是我。』如是即不可。愛有生又有滅。而……故如是為不可。若人言:『愛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乃非我、受乃非我、愛即非我。
[0309a11] 諸比丘!如是又有導身〔見〕之集道:即以觀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以觀色是『我所有……』以觀眼識是『我所有……』以觀眼觸是『我所有……』以觀受是『我所有……』以觀愛是『我所有……』以觀耳……鼻……舌……身……意是『我所有……』以觀諸法是『我所有……』以觀意識是『我所有……』以觀意觸是『我所有……』以觀受是『我所有……』以觀愛是『我所有……之我也。』
[0310a02] 諸比丘!如是又有導身〔見〕之滅道:即觀眼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觀色是『非我所有……』觀眼識『非我所有……』觀眼觸『非我所有……』觀受『非我所有……』觀愛『非我所有……』觀耳……鼻……舌……身……意『非我所有……』觀法『非我所有……』觀意識『非我所有……』觀意觸『非我所有……』觀受『非我所有……』觀愛『非我所有……』
[0310a07] [P.285] 諸比丘!緣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彼由樂受之所觸,歡喜、讚說、繫著而住。於彼即隨增貪隨眠。由苦受之所觸,即陷於憂、惱、悲、打胸哭泣而冥妄。於彼隨增瞋恚隨眠。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不如實知其受之集〔因〕、沒、味、過患與捨離,於彼隨增無明隨眠。諸比丘!彼實不斷由樂受之貪隨眠,不捨離由苦受之瞋恚隨眠,不破害由不苦不樂受之無明隨眠,不斷無明,不令明生,於現法之中不應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如是之道理。
[0310a14] 諸比丘!緣耳與聲而耳識生……諸比丘!緣鼻與香而鼻識生……諸比丘!緣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彼由樂受之所觸,而歡喜、讚說、繫著而住,於彼隨增貪隨眠。由苦受之所觸,而陷於憂、惱、悲、打胸哭泣冥妄,於彼隨增瞋恚隨眠。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不如實知其受之集、沒、味、過患、捨離,於彼隨增無明隨眠。諸比丘!彼實依樂受而不斷貪隨眠。依苦受而不捨離瞋恚隨眠,依不苦不樂受而不破害無明隨眠,不斷無明,不令明生,於現法之中,不應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如是之道理。
[0311a07] [P.286] 諸比丘!緣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彼由樂受之所觸,不歡喜、不讚說、不繫著而住,於彼乃不隨增貪隨眠。由苦受之所觸而不陷於憂、惱、悲、打胸哭泣冥妄,於彼不隨增瞋恚隨眠。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如實知其受之集、沒、味、過患、捨離,於彼不隨增無明隨眠。諸比丘!彼實依樂受而斷貪隨眠,依苦受而捨離瞋恚隨眠,依不苦不樂受而破害無明隨眠,斷無明而令明生,於現法之中,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有如是之道理。
[0311a13] 諸比丘!緣耳與聲而耳識生,諸比丘!緣鼻與香而鼻識生,諸比丘!緣舌與味而舌識生,諸比丘!緣身與觸而身識生,諸比丘!緣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彼由樂受之所觸而不歡喜、不讚說,不繫著而住,於彼不隨增貪隨眠……成為〔有〕苦之邊者,應有如是之道理。
[0312a03] [P.287] 諸比丘!如是見,有聞之聖弟子乃厭眼,厭諸色,厭眼識,厭眼觸,厭受,厭愛。厭耳,厭聲,厭鼻,厭香,厭舌,厭味,厭身,厭觸。厭意,厭諸法,厭意識,厭意觸,厭受,厭愛。厭已而離欲,離欲故解脫,解脫故有『解脫』智。而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來於此世。」
[0312a07] 世尊如是說,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隨喜世尊之所說。如是說時,六十人比丘之心無取而由諸漏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