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4a06] 如是我聞。——
[0144a07] 一時,世尊於毘提訶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遊方。爾時,於彌薩羅住有梵摩婆羅門,已年老、長壽、高齡、經多歲月,已至頹齡,年紀百二十歲。通達三吠陀、語彙、法式、語分別及第五之古傳說,能語,通文法,得達於世間論及大人相。梵摩婆羅門聞得:「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曇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遊方於毘提訶國。彼尊者瞿曇揚有如是之善名聲:『斯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彼有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與俱之此世界,教示人天大眾自知、自證。彼說初善、中善、終善,說有義有文之法,說示完全圓滿清淨之梵行,得見如是之應供,實為幸運。」
[0145a01] [P.134] 時,梵摩婆羅門有一名優多羅之青年弟子。得達於三吠陀、語彙、法式……乃至……時梵摩婆羅門告優多羅青年曰:「汝優多羅!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曇……乃至……見如是之應供為幸運。如今,汝往沙門瞿曇處見彼尊者瞿曇,可知其是否如所傳揚之名聲,彼沙門瞿曇是否為如是之人,依此,我等可得知彼沙門瞿曇。」「然而,尊者!我應如何得知彼尊者瞿曇是否如所傳揚之名聲耶?又彼尊者瞿曇是否為如是人耶?」「汝優多羅!於我等之經典中相傳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成就此等之諸相之大人,唯有二趣而無他:若為在家,則為轉輪王,如法之法王也。征伏四方,使國土安泰,成就七寶,彼有如次之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兵臣寶等。又彼有千名以上之子,勇猛、豪邁、能伏敵軍。彼對至大海際之土地不用杖、不用劍、以正法征服而住。如彼由在家出家為無家之生活,則將為應供、等正覺者。於此世除卻諸覆。汝優多羅!我為聖典之授與者,汝為聖典之執持者。」
[0145a13] 「誠然。」優多羅青年應答梵摩婆羅門,由座起立,右繞梵摩婆羅門,向毘提訶 [P.135] 世尊處遊方而去。次第遊方至世尊處。至已,問候世尊,交談吉慶銘感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多羅青年對世尊之身,探視三十二大人相。時優多羅青年於世尊之身、得見大多數之三十二大人相,唯除二相。對彼二大人相懷疑、疑懼、心不能定、不能得信。其二相即馬陰相與廣長舌是。時世尊思惟:「此優多羅青年對三十二大人相中之大多數已得見,唯除二相、其懷疑、疑懼、心不能定、不能得信。其二相即馬陰相與廣長舌是。」彼時,世尊為使優多羅青年得見世尊之馬陰相乃以神通力示現。又世尊將舌伸出、能達兩耳竅處,能達兩鼻孔處、以舌悉將前額覆蓋。
[0146a07] 彼時優多羅青年思惟:「沙門瞿曇已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我今隨從沙門瞿曇,視察其威儀。」彼優多羅青年七個月間,隨從世尊如影不離。經過七個月後,優多羅青年遊方赴毘提訶之彌薩羅,次第遊方至彌薩羅梵摩婆羅門處。至已,向梵摩婆羅 [P.136] 門敬禮坐於一面。梵摩婆羅門向坐於一面之優多羅青年問曰:「汝優多羅!彼尊者瞿曇所傳揚之名聲為事實否?又彼尊者瞿曇為如是之人否?」
[0146a12] 「尊者!彼世尊瞿曇所傳揚之名聲確為事實,無他。又彼世尊瞿曇確為如是之人,無他。尊者!彼世尊瞿曇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彼尊者瞿曇足安立,此為彼世尊瞿曇之大人相。足蹠生二輪,有千輻,有輞,有轂,一切之形相圓滿。彼尊者瞿曇為脚跟廣長。彼尊者瞿曇指長。彼尊者瞿曇手足柔軟。彼尊者瞿曇平足有縵網。彼尊者瞿曇踝高。彼尊者瞿曇脇如伊泥延鹿。彼尊者瞿曇直立不彎兩掌能觸膝。彼尊者瞿曇為得馬陰藏。彼尊者瞿曇為金色。彼尊者瞿曇有擬似黃色之皮膚,肌理甚細。肌理細則塵埃不著身。彼尊者瞿曇毛路分明、毛孔生一一之毛。彼尊者瞿曇身毛上靡,上靡生之身毛為紺青安繕那色,彎曲右旋如耳環。彼尊者瞿曇身端如梵天。彼尊者瞿曇有七處隆滿。彼尊者瞿曇上軀如獅子。彼尊者瞿曇兩肩之間充滿。彼尊者瞿曇身圍如尼拘律樹、身長為兩手擴展之長(一尋)。兩手擴展之長(一尋), [P.137] 為身之長。彼尊者瞿曇頷如獅子。彼尊者瞿曇有四十齒。彼尊者瞿曇各齒平齊。彼尊者瞿曇齒無間疏、彼尊者瞿曇牙齒白淨。彼尊者瞿曇為廣長舌。彼尊者瞿曇具梵音如迦羅毘伽之音色。彼尊者瞿曇眼為紺青。彼尊者瞿曇眼睫如牛。眉間生毫、白色、如柔軟之脫羅綿。彼尊者瞿曇頂上有肉髻。是等為彼尊者瞿曇大人之大人相。彼尊者瞿曇具足此等之三十二大人相。又彼尊者瞿曇步行時,右足先行。其步幅不過長,不過短,行不過速,不過遲,腓與腓不相打,踝與踝不相打。步行時,股不反、不屈、不縮、不捩。又彼尊者瞿曇步行時,身確立不搖、不以身力行。又彼尊者瞿曇觀察時,以全身觀之,不見上、不見下、不迴見、前見一尋。依此,彼 [P.138] 生最上、無蓋之知見。彼入家中時,不反身、不屈身、不縮身、不捩身、彼身就座不過遠、不過近、又不以手支身就座、不授身就坐。彼坐於家中時,手不亂,足不亂,不置腓於腓上而坐。不置踝於踝上而坐。不用手支頤而坐。彼坐於家中時,不驚懼、不戰慄、不動搖、不焦躁,彼尊者瞿曇不驚懼、不戰慄、不動搖、不焦躁、則身毛不豎立,心向遠離坐於家中。彼鉢受水時、鉢不反、不屈、不縮、不捩。彼鉢受水不過少、不過多。彼洗鉢不發灌水咕嚕之音,不迴轉鉢,不置鉢於地上洗手,洗手時洗鉢,洗鉢時洗手。彼棄鉢之水不過遠、不過近、不淋落。彼受食時,鉢不反、不屈、不縮、不捩。彼受飯不過少,不過多。又彼尊者瞿曇只食助味,不將摶食與助味俱含入口。又彼尊者瞿曇於口中二三次嚼之後嚥下,任何飯粒不碎則不吞下,任何飯粒不留口中,然後再取摶食。彼尊者瞿曇食味覺,然不貪味覺。又彼尊者瞿曇取成就八支之食——不戲作、不驕作、不飾作、不莊飾作、唯此身保持之作、 [P.139] 保養之作、除去傷害之作、助成梵行之作。『如是斷我故痛、不起新痛、我得延命、無罪、安穩。』彼食已,鉢受水時,鉢不反、不屈、不縮、不捩。彼鉢受水時不過少、不過多。彼洗鉢時,不發灌水咕嚕之音,不迴轉鉢、不置鉢地上洗手、洗手時洗鉢、洗鉢時洗手。彼棄鉢之水、不過遠、不過近、無淋漏。彼食已,將鉢置於地上、不過遠、不過近、彼對鉢無不關心、但不過分長看守鉢。彼食已,暫默然而坐,但不忘應致謝辭之時。彼食已,致謝辭、不毀呰其食、不欲求他食。必以法語,對其會眾教示、教導、激勵、使令歡喜。彼以法語對其會眾教示、教導、激勵、歡喜已,離座而去。彼行不過速、不過遲、不思遁行。又彼尊者瞿曇身著衣不過高、不過低、衣不密著於身,亦不疏剝,風過彼尊者瞿曇之身不能奪其衣。塵埃不能污彼尊者瞿曇之身。彼入僧園,坐於所設之座。坐已,拭足。彼尊者瞿曇不專念於足之莊飾。彼拭足已,結跏趺坐。身端正,面前起念。彼不思自害、不思害他、不思自他兩害。 [P.140] 彼尊者瞿曇,常以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利一切世界之念心而坐。彼入園,對會眾說法,彼不令會眾追從,不使罵詈。必以法語對彼會眾教示、教尊、激勵、使令歡喜。又彼尊者瞿曇口出成就八支之聲音——玲瓏、明瞭、美妙、和雅、充滿、分明、甚深、廣博。又彼尊者瞿曇向會眾發聲說法時,音聲不洩於會眾以外。彼等為彼尊者瞿曇之法語所教示、教導、激勵、使得歡喜。由座起立,不斷回視,以難捨之風情離去。尊者!我等見彼尊者瞿曇之行、見彼之立、見彼入家中、見彼於家中默坐、見彼於家中食事、見彼食已默坐、見彼食已致謝辭、見彼入園、見彼入園默坐、見彼入園對會眾說法、彼尊者瞿曇實為如是,且較此為更甚。」
[0150a04] 作如是言時,梵摩婆羅門由座起立,上衣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處,三唱優陀那言:「對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歸命、對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歸命、對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歸命。我等願時時會彼尊者瞿曇、得俱談一切事。」
[0150a07] 彼時,世尊次第遊方於毘提訶國,行至彌薩羅。於其地方世尊住於彌薩羅之大 [P.141] 天[木*奈]林。彌薩羅之婆羅門、居士眾聞得:「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曇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遊方行於毘提訶國,今來至彌薩羅,住於彌薩羅之大天[木*奈]林。又彼尊者瞿曇傳揚有如是善名聲……乃至……見如是之應供為幸運。」彼時,彌薩羅之婆羅門、居士眾,來至世尊處。至已,或向世尊敬禮坐於一面,或向世尊問候,交談吉慶、銘感之語坐於一面。或向世尊合掌坐於一面。或於世尊之前,報出姓名坐於一面。或默然而坐。
[0150a14] 梵摩婆羅門聞得:「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曇來至彌薩羅、住於彌薩羅之大天[木*奈]林。」時梵摩婆羅門與眾多青年俱,赴大天[木*奈]林。時去[木*奈]林不遠處,梵摩婆羅門思惟:「我未豫告往見沙門瞿曇,於我為不適。」時,梵摩婆羅門告一青年曰:「青年!今汝往沙門瞿曇處,至已,以我名向沙門瞿曇問候: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即:「尊者瞿曇!梵摩婆羅門向尊者瞿曇問候:無病、無疾、輕快、氣力、安穩。」并作是言:「尊者瞿曇!梵摩婆羅門為老年、長壽、高齡、經多歲月、頹齡、年紀百二十歲、通達於三吠陀、語彙、法式、語分別、及於第五古傳說通達、能語、通文法、得達世間論及大人相。尊者!住於彌薩羅之婆 [P.142] 羅門、居士中,於財力、於知聖典、於年壽、於名聲,梵摩婆羅門均為第一。彼欲見尊者瞿曇。」
[0151a10] 「尊者!承知遵命。」彼青年應諾梵摩婆羅門,即往世尊處。至已,向世尊問候,致吉慶、銘感之語,立於一方。立於一方之彼青年向世尊告曰:「尊者瞿曇!梵摩婆羅門問候尊者瞿曇: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尊者瞿曇!梵摩婆羅門為老年、長壽……乃至……均為第一。彼欲見尊者瞿曇。」
[0151a14] 「青年!梵摩婆羅門可隨時來見。」時彼青年歸至梵摩婆羅門處。歸已,告梵摩婆羅門曰:「沙門瞿曇已許諾尊者,尊者可隨時往見。」
[0152a02] 梵摩婆羅門來至世尊處。彼會眾遙見梵摩婆羅門到來,為此為世所知有名聲之人於內側備席。時梵摩婆羅門告彼會眾曰:「諸賢!甚佳!請汝等坐於自席,我今願坐於沙門瞿曇之前。」於是梵摩婆羅門近至世尊處,至已,問候世尊,交談吉慶銘 [P.143] 感之語,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梵摩婆羅門於世尊之身,探察三十二大人相。梵摩婆羅門於世尊之身、對三十二大人相,見大多數,唯除二相。對此二大人相懷疑,疑懼,心中不定、不得確信。二大人相即馬陰藏與廣長舌相是。梵摩婆羅門以偈問世尊曰:
「瞿曇!我聞尊者身,三十二相具,
唯不見二相 馬陰廣長舌
尊者具馬陰 人中最上者
應與女性同 尊舌為短耶
或為廣長舌 欲得如實知
請示現一端 以除我等疑,大仙!
現法為得益 未來得安樂
我望得許諾 解我問與願」
[0153a03] 彼時世尊思惟:「此梵摩婆羅門已見我具三十二大人相之大多數,唯除二相。彼對此二大人相懷疑、疑懼之、心不能定,不得確信。二相即馬陰藏與廣長舌。」時,世尊為梵摩婆羅門得見世尊之馬陰藏與廣長舌相,以神通力示現。又世尊將舌伸出觸兩耳之竅、觸兩鼻之孔、前額悉以舌覆。
[0153a07] 彼時,世尊以偈答梵摩婆羅門曰:
「汝聞三十二相具
婆羅門!我身悉有、汝勿疑。
應證知者我證知
應修習者我修習
應斷之者我皆斷,婆羅門!
故我現世為佛陀
[P.144] 現法利益未來樂
汝問所願我許諾」
[0154a02] 彼時,梵摩婆羅門思惟:「我已得沙門瞿曇許諾,我今向沙門瞿曇問現法與未來之利如何?」時梵摩婆羅門自忖:「我通現法之利,他人亦向我問現法之利。我今唯向沙門瞿曇當問未來之利。」時梵摩婆羅門以偈白世尊曰:
「如何始為婆羅門 如何得為吠陀通
如何得為三明通 如何被稱吉祥者
如何成為阿羅漢 如何成為完全者
如何始得為牟尼 如何被稱為佛陀」
[0154a09] 彼時,世尊以偈答梵摩婆羅門曰:
「明達宿住見天界
生之斷盡得神通
解脫貪欲心清淨
斷盡生死成梵行
通達一切諸法者
如是被稱為佛陀」
[0155a02] 作是說時,梵摩婆羅門由座起立偏袒上衣露一肩,向世尊之足頂禮,接吻世尊之足,以手擵之,報出自己姓名曰:「尊者瞿曇!我名梵摩婆羅門。」彼時,彼會眾皆生驚異之念思惟:「稀有哉!未曾有哉!沙門有大威力,有大威德、彼實為有知於世、有名聲之婆羅門,竟對之作如是最勝之恭敬。」時,世尊告梵摩婆羅門曰: [P.145] 「善哉!婆羅門!請起就坐汝自席,汝心對我生歡喜。」梵摩婆羅門!請起坐於自席。時,世尊對梵摩婆羅門說示隨順說,是即:施說、戒說、生天說、及欲之災患、罪惡、污染與出離之功德等說。世尊知梵摩婆羅門之從順心、柔軟心、無蓋心、欣喜心、歡喜心,說示諸佛所稱揚之說法,即苦集滅道者是。譬如清淨無垢之布,易於染色。梵摩婆羅門於自座生起離塵離垢之法眼。即「任何之集法、皆是滅法。」當時,梵摩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惑、除疑、得無畏、不依他、住師之教而白世尊言:「偉哉!尊者瞿曇!偉哉!尊者瞿曇!尊者瞿曇譬如將倒者扶起,覆者復現、對迷者教之以道,於有眼者使得見色,如於暗中齎來之明燈。如是尊者瞿曇以種種方便說法,我此歸依尊者瞿曇、與法、與比丘僧伽。尊者瞿曇請允我自今以後為終生歸依之優婆塞,請尊者瞿曇明日與比丘僧伽俱,受我食事之供養。」
[0156a02] 佛默然受允。彼時,梵摩婆羅門知世尊已予諾受,由座起立,敬禮世尊而離去。梵摩婆羅門翌晨於自己之住居,準備殊妙之嚼食、噉食,向世尊報時曰:「尊者瞿 [P.146] 曇!時至矣,食事已調備。」彼時,世尊清晨朝著衣,持鉢,向梵摩婆羅門住居行去,至已,與大比丘眾俱坐於所設之座。彼時,梵摩婆羅門七日間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將殊妙之嚼食、噉食,親手以為供養,并充分勸進。時,世尊過七日便向毘提訶遊方而去。
[0156a08] 梵摩婆羅門於世尊離去之後,不久死去。彼時,多數之比丘來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向世尊言:「世尊!梵摩婆羅門死矣,彼赴如何之趣耶?彼得如何之生耶?」
[0156a11] 「汝比丘眾!梵摩婆羅門為賢者。得達法、隨法。汝等比丘!梵摩婆羅門因斷盡五下分結,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不由彼處還來者。」世尊為是說已,彼諸比丘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