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部經

14. 譬喻大經

Dịch giả: 通妙

第一 誦品





[0272a05] [P.1] 



[0272a05]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之花林窟。爾時,眾多之比丘由乞食、食後歸來,會集坐於花林圓堂,生起前生繫屬之法談:「前生之宿住如是,前生之宿住如是。」





[0272a08] 



[0272a08] 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耳,聞彼等諸比丘之論議,於此,世尊則從座起,往花林圓堂,至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為何言談而集坐?為何相互言談未了耶?」





[0272a11] 如是言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我等由乞食、食後歸來,會集坐於花林圓堂,生起前生繫屬之法談:『前生之宿住如是,前生之宿住如是。』世尊!此相互 [P.2] 言談未終了,其時世尊來臨。」





[0272a14] 



[0272a14] 「諸比丘!汝等欲聞前生繫屬之法說耶?」





[0273a01] 「請世尊說前生繫屬之法說,是適時,善逝!是適時。我等凡聞世尊之所說,則善受持之。」





[0273a03] 「諸比丘!然者!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0273a04]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唯然!」世尊如是曰:





[0273a05] 



[0273a05] 「諸比丘!從今九十一劫以前,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從今三十一劫以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於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於此賢劫,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於此賢劫,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於此賢劫,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於此賢劫,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





[0273a11] 



[0273a11]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 [P.3] 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出生剎帝利族。





[0274a04] 



[0274a04]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瞿曇也。





[0274a09] 



[0274a09]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八萬歲。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七萬歲。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六萬歲。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四萬歲。諸比丘! [P.4]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三萬歲。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是二萬歲。諸比丘!今我之壽量短、少、輕微,長久為百歲,或比此稍多而已。





[0275a01] 



[0275a01]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波波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分陀利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娑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尸利沙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烏暫婆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尼拘律陀樹下成正覺。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鉢多樹下成正覺。





[0275a07] 



[0275a07]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騫荼、提舍,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阿毘浮、三婆婆,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扶遊、鬱多摩,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毘樓、薩尼,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李名舒槃那、鬱多樓,為 [P.5] 第一兩賢者。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提舍、婆羅婆,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今我有二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為第一兩賢者。





[0275a14] 一〇



[0275a14]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比丘眾。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三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6a04] 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七萬比丘眾。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三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6a07] 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七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六萬比丘眾;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三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6a10] 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四萬比丘眾。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6a13] [P.6] 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三萬比丘眾。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7a02] 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二萬比丘眾。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7a05] 諸比丘!今我有一次僧眾之集會,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眾,諸比丘!我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0277a07] [P.7] 一一



[0277a07]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忍行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寂滅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善覺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安和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善友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今我有阿難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





[0277a14] 一二



[0277a14]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為生母;槃頭王之王都,名謂槃頭婆提城。





[0278a02] 諸比丘!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明相王,母名謂光耀王妃為生母;明相王之王都,名謂明相城。





[0278a04] 諸比丘!毘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善燈王,母名謂稱戒王妃為生母;善燈王之王都,名謂無喻城。





[0278a06] 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祀得婆羅門,母名謂善枝婆羅門女為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安和,安和王之王都,名謂安和城。





[0278a08] 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大德婆羅門,母名謂善勝婆羅門女為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清淨,清淨王之王都,名謂清淨城。





[0278a10] 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梵施婆羅門,母名謂財主婆羅門女為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汲毘,汲毘王之王都,名謂波羅捺城。





[0278a12] 諸比丘!今我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為生母;〔淨飯王之〕王都,名謂迦毘羅城。」





[0278a14] 世尊如是說。說已,善逝則從座起而入精舍。





[0279a01] [P.8] 一三



[0279a01] 然,世尊入去不久,彼比丘之間生起此相互之言談:





[0279a02] 「友!如來有大神力、大威力是稀有、未曾有哉!如來實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之種姓,憶念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有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生,彼世尊等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





[0279a06] 友!如何思惟耶?如來實自善知法界,由於善知法界,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之種姓,憶念如是名、如是性、如是壽量、如是有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生,彼世尊等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也。』





[0279a10] [P.9] 或由諸神向如來告是義;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生,彼世尊等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也。』」





[0279a14] 如是,彼比丘等,此相互之言談未終了。





[0280a01] 一四



[0280a01] 爾時,世尊於日暮,從靜處起,往花林圓堂,往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





[0280a03] 「諸比丘!今為何言談而集坐、又為何相互之言談未終了耶?」





[0280a04] 如是說時,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0280a05] 「世尊!世尊入去不久,我等相互生起言談:『友!如來有大神力、大威力是稀有、未曾有哉!如來實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 [P.10] 行、如是解脫。」或諸神向如來告此義,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種姓……〔乃至〕……如是解脫。』然,世尊!此相互之言談未終了時,則世尊來臨也。」





[0280a12] 一五



[0280a12] 「諸比丘!如來實自善知法界,由於善知法界,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之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生。彼世尊等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或由諸神向如來告此義,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迴、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雙弟子、如是僧眾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為如是生。彼世尊等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





[0281a06] 諸比丘!更欲多聞前生繫屬之法說耶?」





[0281a07] [P.11] 「世尊!今適是時,善逝!今適是時。凡世尊作更多前生繫屬之法說,聞已,諸比丘將受持。」





[0281a09] 「然者,諸比丘!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0281a10] 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唯然,世尊。」世尊乃曰:





[0281a11] 一六



[0281a11]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由今九十一劫以前,出現於世。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剎帝利種姓,出生於剎帝利族;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僑陳若;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八萬歲;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於波波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謂毘樓、薩尼,為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之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之比丘眾;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隨侍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 [P.12] 槃頭婆提王妃為生母;槃頭王之王都名謂槃頭婆提城。





[0282a07] 一七



[0282a07] 諸比丘!於此,毘婆尸菩薩,由兜率天、正念、正知降下而入母胎,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2a09]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由兜率天降下而入母胎時,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間,顯現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凡彼等世界之間,幽闇、黑暗之空間,於其處如是大威神力、如大威神力之日、月光所不能達,然彼處亦顯現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而生其處之眾生,彼等以此光明互相識別:『然,實有其他眾生,住於此處。』而一萬世界亦大震搖、大震動也。更有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顯現於世。此是〔諸佛〕之常法。





[0283a01] 一七



[0283a01]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入母胎時,四天子為守護彼而隨行四方:『彼菩薩或菩薩之母,勿令任何人或非人,傷害彼菩薩及菩薩之母。』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3a04] 一八



[0283a04]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則自然持戒,而離殺生, [P.13] 離偷盜,離諸愛慾,離妄語,離飲酒。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3a06] 一九



[0283a06]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對於諸男子,心不生愛慾;又菩薩母亦不能被有具染心之男子所踰染。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3a08] 二〇



[0283a08]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得五欲樂,具備、具足五欲樂而自繞樂之。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3a10] 二一



[0283a10]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不生任何疾病,菩薩母安樂而身無疲倦,又在菩薩胎之菩薩,其大小肢體諸根具足無缺。





[0283a12] 猶如清淨殊勝、純粹、八面、細磨、明淨、光耀、具備一切相好之毘琉璃寶珠;具眼者置於手上,善觀察此青色、白色、薄黃色系所穿貫,『此是清淨殊勝、純粹、八面、細磨、明淨、光耀、具備一切相好之毘琉璃寶珠;此以青色、白色、薄黃色系所穿貫。』諸比丘!如是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不生任何疾病,菩薩母安樂而身 [P.14] 體無疲倦;又在母胎之菩薩,其大小肢體諸根具足無缺。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03] 二二



[0284a03]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之誕生七日後,菩薩母歿而生於兜率天。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05] 二三



[0284a05]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其他婦女懷胎,或九月或十月而生產,菩薩母不如是生菩薩,菩薩母懷胎十月而生菩薩。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07] 二四



[0284a07]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其他婦女或坐或臥而生產,菩薩母不如是生菩薩;菩薩母立而生菩薩。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09] 二五



[0284a09]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離母胎時,先諸神承受彼,而後諸人承受彼。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11] 二六



[0284a11]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離母胎時,菩薩不觸地,四天子接承彼,立於母前曰:『王妃!應喜之,御身所生子是大威力者。』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4a13] 二七



[0284a13]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離母胎時,淨潔而出,不為〔胎〕水所污,不為粘液所污,不為血所污,不為任何不淨物所污,是清淨而淨潔。





[0285a01] 諸比丘!猶如於迦尸絹布上,放置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不染污迦尸絹布,又迦尸絹布亦不染污摩尼寶珠。何以故,兩者具清淨也。諸比丘!如是,菩薩出離母胎 [P.15] 時,淨潔而出,不為〔胎〕所污,不為粘液所污,不為血所污,不為任何不淨物所污,清淨而淨潔也。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5a05] 二八



[0285a05]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離母胎時,由虛空出現二流水,一是冷、一是熱;以洗菩薩及母。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5a07] 二九



[0285a07]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生則以兩足平穩而立,向北方行七步,於白傘下,觀望十方,而大聲曰:『我是世間之首位者,我是世間之最勝者,我是世間之至尊勝者,此是最後生,無再生也。』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5a10] 三〇



[0285a10]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母胎時,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間,顯現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凡彼等世界之間、幽闇、黑暗之空,如其處如是大威神力、如是大威神力之日、月光所不能達,然,彼處亦顯現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而生其處之眾生,彼等以此光明互相識別:『然,實有其他眾生,住於此處。』而一萬世界亦大震搖、大震動也。更有勝越諸天威神力之無限殊妙光明顯現於世。此乃〔諸佛〕之常法。





[0286a02] [P.16] 三一



[0286a02] 諸比丘!毘婆尸王子出生時,諸人稟告槃頭王曰:『王!汝子已生,王宜見彼!』諸比丘!槃頭王見毘婆尸王子,見已,令請占相婆羅門而如是言:『請占相!婆羅門諸尊者看王子〔相〕』;諸比丘!占相婆羅門看毘婆尸王子,看已,如是言槃頭王曰:『王!宜喜哉!大王所生子是大威力者,大王!此王子具三十二大人相。具此大人之相,有他人所無之二趣。若在家者,則為奉法之轉輪聖王,平定四邊、安定國土而具備七寶。於彼有此七寶,則: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寶之將軍寶。又彼有千以上之王子,剛勇、雄姿,征服敵軍。彼由此地至大海邊,不用刑杖、不用刀劍、依正法征服而住。又若此王子,不住在家而出家者,於世間則成為障覆已除之阿羅漢、等正覺者。





[0286a11] 三二



[0286a11] 大王!此王子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具足大人相有其他所無之二趣——三十二大人相者何耶?若在家者,則為奉法之轉輪聖王,平定四邊、安定國土而具備七 [P.17] 寶。於彼有此七寶,則: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寶之將軍寶。又彼有千人以上之王子,剛勇、雄姿,征服敵軍。彼由此地至大海邊,不用刑杖、不用刀劍、依正法征服而住。又若此王子,不住在家而出家者,於此世間,則成為障覆已除之阿羅漢、等正覺者。





[0287a03] 大王!此王子足安而平;大王!此王子足安而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04] 大王!此王子足蹠有千輻、輪、轂,具足一切輪相;此王子足蹠有千輻、輪、轂,具足一切輪相,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06] 大王!此王子足跟廣長……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07] 大王!此王子手、足指長……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08] 大王!此王子手、足柔軟、嫩幼……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09] 大王!此王子手足指間有網縵……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10] 大王!此王子足踝高……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11] 大王!此王子脛如鹿……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12] 大王!此王子直立不彎腰,兩手得撫膝……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13] 大王!此王子馬陰藏……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7a14] 大王!此王子如黃金色之金皮膚……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1] [P.18] 大王!此王子皮膚柔軟,因皮膚柔軟,塵埃不附其身……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3] 大王!此王子於一一毛是一一毛孔生……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4] 大王!此王子身毛逆立,如點眼藥之紺青色、如耳環右繞而生……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6] 大王!此王子肢體端正如梵天……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7] 大王!此王子七處平滿……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8] 大王!此王子胸部如獅子……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09] 大王!此王子肩間之凹充滿……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10] 大王!此王子身、手之長廣等一尋,圓如尼拘律陀樹,手平伸之長相等於身長……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12] 大王!此王子肩膺方整……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13] 大王!此王子味覺敏通諸味……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8a14] 大王!此王子有獅子之頰……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1] 大王!此王子有四十齒……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2] 大王!此王子齒皆平整……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3] 大王!此王子齒列無間隙……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4] 大王!此王子牙齒純白……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5] 大王!此王子有廣長舌……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6] 大王!此王子梵音清徹如迦陵頻伽聲……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7] 大王!此王子眼紺青……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8] 大王!此王子眼眉如牛王……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09] [P.19] 大王!此王子眉間毫毛,白柔如木綿……乃至……此是彼大人之大人相。





[0289a10] 大王!此王子頭上有肉髻,大王!於王子有此肉,是彼大人之大人相也。





[0289a11] 三三



[0289a11] 大王!此王子具足如是三十二之大人相;具足此三十二相者,有二趣而無他趣。若在家者,則為奉法之轉輪聖王,平定四邊、安定國土而具備七寶……〔乃至〕……又若此王子,不住在家而出家者,於此世間,則成為障覆已除之阿羅漢、等正覺者。』





[0290a01] 諸比丘!於此,槃頭王令占相婆羅門得著新衣,使滿足其一切欲望。





[0290a02] 三四



[0290a02] 諸比丘!於此,槃頭王為毘婆尸王子請雇乳母:或與乳、或為沐浴、或為抱侍、或為抱坐於膝者。諸比丘!於毘婆尸王子之誕生,日夜持白傘蓋。『勿令毒草、塵埃、露水惱害〔王子〕。』諸比丘!毘婆尸王子之誕生,受眾人所喜、所愛。諸比 [P.20] 丘!猶如青蓮、紅蓮或白蓮之眾人所喜、所愛。諸比丘!毘婆尸王子,如是眾人所喜、所愛。彼實是被展轉由膝抱持膝者。





[0290a07] 三五



[0290a07] 諸比丘!毘婆尸王子誕生,音聲美妙如蜜,眾人所喜愛;諸比丘!猶如名謂雪山之迦陵頻伽鳥,聲音美妙如蜜,為所喜、愛。諸比丘!毘婆尸王子,如是音聲美妙如蜜,為所可愛。





[0290a10] 三六



[0290a10] 諸比丘!於此,毘婆尸太子誕生,由業異熟果所顯現之天眼。因此,於日夜得見周圍一由旬。





[0290a12] 三七



[0290a12] 諸比丘!毘婆尸太子誕生,目不瞬而觀察,猶如三十三天。諸比丘!因:『太子目不瞬而觀察。』故稱毘婆王子為:『毘婆尸〔觀察者〕毘婆尸。』諸比丘!於 [P.21] 此,槃頭王坐於坐判〔法廷〕時,令毘婆尸太子坐膝上教示裁判。諸比丘!毘婆尸太子坐於父膝,其時,太子能判別、判別已,依正理而判決。諸比丘!毘婆尸太子,更號稱為:『毘婆尸、毘婆尸。』





[0291a03] 三八



[0291a03] 諸比丘!於此,槃頭王為毘婆尸太子建造一雨季、一夏季、一冬季之三時殿;以具備五欲之歡樂。諸比丘!於雨季,毘婆尸太子實於此雨季宮殿,四個月間與女樂師娛樂而未曾下宮殿。」





第二 誦品





[0291a07] 



[0291a07]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經多年、數百年、數千年之後,告御者曰:





[0291a08] 『好御者,我為見領地而往遊園,汝備吉祥、莊嚴之諸乘俱。』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曰:『唯然,太子。』備吉祥、莊嚴之諸乘俱已,告毘婆尸太子曰:『太子!已備吉祥、莊嚴諸乘俱;是適啟程之時。』





[0291a11] 諸比丘!毘婆尸太子,登乘一吉祥、莊嚴乘俱,啟程具往遊樂園。





[0291a12] [P.22] 



[0291a12] 諸比丘!毘婆尸太子,往遊樂園時,見一老人,身、腰彎曲如椽,扶杖抖慄而行,身心煩苦,青春已逝;見已,問御者曰:





[0291a14] 『好御者,此人為何人耶?彼毛髮不如他人;彼身體亦不如他人。』





[0292a01] 『太子!彼稱謂老人。』





[0292a02] 『好御者,彼何故稱謂老人耶?』





[0292a03] 『太子!今後生存不得長久,故彼稱謂老人。』





[0292a04] 『好御者!然,我亦本具變老之性,不能超脫老耶?』





[0292a05] 『太子!汝與我等,皆具變老之性,不能超脫老。』





[0292a06] 『好御者!今日於此遊樂園已足,由此還內宮!』





[0292a07]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曰:『唯然,太子。』由此而還內宮。





[0292a08] 諸比丘!其時,毘婆尸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於生者則老現。』





[0292a10] 



[0292a10] 諸比丘!於此槃頭招告御曰:





[0292a11] 『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有何樂事?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心有何喜樂耶?』





[0292a12] 『大王!太子於遊樂園無快樂;大王!太子於遊樂園,心無喜樂。』





[0292a13] 『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見何事物耶?』





[0292a14] [P.23] 『大王!太子於遊樂園,見一老人,身、腰彎曲如椽,扶杖抖慄而行,身、心苦惱,青春已逝;見已,問我曰:「好御者,此人何為耶?彼毛髮不如他人,彼身體亦不如他人。」〔我言:〕「太子!彼稱謂老人。」〔太子曰:〕「好御者!彼何『稱謂老人』耶?」〔我言:〕「太子!今後生存不得長久,故彼稱謂老人。」〔太子曰:〕「好御者!然,我亦本具變老之性,不能超脫老耶?」〔我言:〕「太子!汝與我等,皆具變老之性,不能超脫老。」〔太子曰:〕「好御者!今日於此遊樂園已足;由此還內宮!」大王!我應諾毘婆尸太子言:「唯然,太子!」而還內宮。大王!爾時,毘婆尸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於生者則老現。」』





[0293a08] 



[0293a08]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如是思惟:『勿使毘婆尸太子捨棄王位;勿使毘婆尸太子出家以過無家之生活;勿使占相婆羅門之言成為真實。』





[0293a10] 諸比丘!於此,槃頭王,為使毘婆尸太子勿捨棄王位;使毘婆尸太子,勿出家成為無家者之生活;使占相婆羅門之言,成為虛言;為毘婆尸太子,更供倍上之五欲樂分。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具圍繞於五欲樂分。





[0293a13] 



[0293a13] 諸比丘!是時,毘婆尸太子,經多年、數百年、數千年之後,……乃至……(廣說如本誦第一節。)





[0294a01] [P.24] 



[0294a0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往遊樂園,見一病人,重病、苦痛,自臥倒於大小便上;依他人以除垢物,依他人助於倒臥。見已,言御者曰:『好御者!此人為何人耶?彼眼不如他人,彼音聲不如他人。』





[0294a04] 『太子!彼稱謂病人。』





[0294a05] 『好御者!彼何故稱謂病人耶?』





[0294a06] 『太子!斯病實少能痊癒,故彼稱謂病人。』





[0294a07] 『好御者!我亦本具變病之性,能超脫病耶?』





[0294a08] 『太子!汝與我等,皆本具變病之性,不能超脫病。』





[0294a09] 『好御者!今日於此遊樂園已足,由此還內宮。』





[0294a10]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唯然,太子!』而還內宮。





[0294a1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生時則老現、病現也。』





[0294a13] 



[0294a13]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招告御者曰:『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有何樂事?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有何喜樂耶?』





[0295a01] 『大王!太子於遊樂園無快樂;大王!太子於遊樂園,心無喜樂。』





[0295a02] 『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見何事物耶?』





[0295a03] [P.25] 『大王!太子於遊樂園,見一病人,重病、苦痛,自臥倒於大小便上;依他人以除垢物,依他人助於倒臥。見已,問我曰:「好御者!此人為何人耶?彼眼不如他人,彼音聲亦不如他人。」〔我答言:〕「太子!彼稱謂病人。」〔太子曰:〕「好御者!彼何故稱謂病人耶?」〔我答言:〕「太子!斯病實少能痊癒,故彼稱為病人。」〔太子曰〕「好御者!我亦本具變病之性,能超脫病耶?」〔我答言:〕「太子!汝與我等,皆本具變病之性,不能超脫病。」〔太子曰:〕「好御者!今日於此遊樂園已足,由此還內宮。」大王!我應諾毘婆尸太子言:「唯然,太子!」而遠內宮。大王!是時,毘婆尸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生時則老現、病現也。」』





[0295a12] 



[0295a12]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如是思惟:『勿使毘婆尸太子捨棄王位;勿使毘婆尸太子出家成為無家之生活;勿使占相婆羅門之言成為真實。』





[0295a14]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為使毘婆尸太子不捨棄王位;為使毘婆尸太子,不出家成為無家之生活;為使占相婆羅門之言,成為虛言;為毘婆尸太子,更供倍上之五欲樂分。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具圍繞於五欲樂分。





[0296a03] 



[0296a03]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經多年、數百年、數千年之後,告御者曰……〔詳細參照第二誦品第一節〕





[0296a05] 一〇



[0296a05] 諸比丘!毘婆尸太子往遊樂園時,見一群眾聚集,著雜色衣,在作輿,見已,言御者曰:





[0296a07] 『好御者!群眾聚集,著雜色衣,在作輿,是為何耶?』





[0296a08] [P.26] 『太子!彼謂死者。』





[0296a09] 『好御者!駕近死者之處!』





[0296a10]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唯然,太子!』而駕近死者處。諸比丘!毘婆尸太子見死歿之亡者,見已,言御者曰:





[0296a12] 『好御者!此死歿者何耶?』





[0296a13] 『太子!彼名謂死者,彼從今,母、父、或其他親族等不能見彼,彼亦不能見母、父、或其他之親族等。』





[0297a01] 『好御者!我亦本具變死歿之性,不能超脫死耶?王、王后、或其他親族等不見我,我亦不見王、王后、或其他親族等耶?』





[0297a03] 『太子!汝與我等,皆本具變死歿之性,不能超脫死;王、王后、或其他親族等,不能見汝,汝亦不能見王、王后、或其他親族等。』





[0297a05] 『好御者!然,今日之遊樂園已足,由此還內宮。』





[0297a06]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曰:『唯然,太子!』而由此還內宮。





[0297a07]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生者,則老現、則病現、則死現也。』





[0297a09] 一一



[0297a09]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招告御者曰:





[0297a10] [P.27] 『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有何樂事;好御者!太子於遊樂園,心有何喜樂耶?』





[0297a11] 『大王!太子於遊樂園,見一群眾聚集,著雜色衣,在作輿。見已,問我曰:





[0297a12] 「好御者!群眾聚集,著雜色衣,而作輿者何耶?……」〔廣說參照本經第二誦品第一〇節〕……我應諾太子曰:「唯然,太子!」由此而還內宮。大王!於是,太子於內宮,心憂、苦不樂,而思惟:「生者、實可厭惡;生者,則老現、則病現、則死現也。」』





[0298a02] 一二



[0298a02] 諸比丘!爾時,槃頭王如是思惟:『勿使毘婆尸太子捨棄王位……』〔參照本 [P.28] 第二誦品第四節〕……諸比丘!毘婆尸太子,具圍繞於五欲樂分。





[0298a04] 一三



[0298a04]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經多年、數百年、數千年之後,告御者……〔參照本誦品第一節〕……往遊樂園。





[0298a06] 一四



[0298a06] 諸比丘!毘婆尸太子往遊樂園,見一光頭之出家者,身著袈裟。見已,問御者曰:





[0298a08] 『好御者!此人為何人耶?彼之頭不如他人;彼之衣服亦不如他人。』





[0298a09] 『太子!彼稱謂出家者。』





[0298a10] 『好御者,何以稱謂出家者耶?』





[0298a11] 『太子!彼出家者,善行正法,善行正業、善業、福業,不殺害,善憐憫有情。』





[0298a12] [P.29] 『好御者!彼稱謂出家者實善哉!好御者!出家者善行正業、善業、福業,不殺害,善憐憫有情實善哉!好御者!駕近彼出家處。』





[0298a14]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唯然,太子!』而駕近彼出家者。諸比丘!毘婆尸太子言彼出家者曰:





[0299a02] 『友!汝為何人耶?汝之頭不如他人,汝之衣亦不如他人。』





[0299a03] 『太子!我是出家人。』





[0299a04] 『友!出家者何謂耶?』





[0299a05] 『太子!我出家善行正法、善業、福業,不殺害,善憐憫有情。』





[0299a06] 『友!為出家之身實善哉!善行正法、善業、福業,不殺害,善憐憫有情實是善哉!』





[0299a08] 一五



[0299a08]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太子言御者曰:





[0299a09] 『好御者!汝由此車駕還內宮。我則於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





[0299a11] 諸比丘!御者應諾毘婆尸太子:『唯然,太子!』而駕車還內宮。毘婆尸太子,於此則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





[0299a13] 一六



[0299a13] 諸比丘!槃頭婆提之王城,八萬四千大眾聞:『毘婆尸太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聞已,如是思惟:『毘婆尸太子,剃除鬚髮,著袈 [P.30] 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則彼法、律不劣,彼出家不劣也。毘婆尸太子尚且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何以我等不出家耶?』





[0300a03] 諸比丘!爾時,八萬四千大眾,則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隨毘婆尸太子出家,過無家之生活。諸比丘!如是毘婆尸菩薩被彼大眾所圍繞而遊行村里、市鎮、王城。





[0300a05] 一七



[0300a05]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於寂靜獨坐時,心起如是思惟:





[0300a06] 『我被〔大眾〕圍繞雜亂而住,對我甚不相應,然我應離群單獨而住。』





[0300a07] 諸比丘!於是,毘婆尸菩薩其後,遠離群眾,單獨一人而住。彼八萬四千之出家者行一方,毘婆尸菩薩亦別行一方。





[0300a09] 一八



[0300a09]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於寂靜處獨坐時,心起如是思惟:『實然!此 [P.31] 世間陷於苦惱;生而老、死,死而又生;於此,世人不知此苦聚之出離。如何得知此老、死苦聚之出離耶?』





[0300a12]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老死?緣何故有老死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而觀察:『有生故有老死,由緣生而老死。』





[0301a0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生?緣何而有生耶?』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有故有生;緣有而有生。』





[0301a03]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有?緣何而有有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取故有有;緣取而有有。』





[0301a06]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取?緣何而有取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愛故有取,緣愛而有取。』





[0301a09]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愛?緣何而有愛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受故有愛,緣受而有愛。』





[0301a12]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受?緣何而有受耶?』諸比 [P.32] 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觸故有受,緣觸而有受。』





[0302a0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觸?緣何而有觸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有六處故有觸,緣六處而有觸。』





[0302a04]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六處?緣何而有六處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名色故有六處,緣名色而有六處。』





[0302a07]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名色?緣何而有名色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0302a10]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有何故有識?緣何而有識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有名色故有識,緣名色而有識。』





[0302a13] 一九



[0302a13]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此識由名色而還,不更上進。於其處生、老、病、死、歿而又生也。則緣名色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憂、 [P.33] 惱,如是而有此等全苦蘊之集也。』





[0303a04] 諸比丘!於『集起,集起』之思惟,諸比丘!毘婆尸菩薩,於諸前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0303a06] 二〇



[0303a06]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老死?何滅則老死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生時則無老死,生滅則老死滅。』





[0303a09]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生?何滅則生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有時則無生,有滅則生滅。』





[0303a12]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有?何滅則有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取時則無有,取滅則有滅。』





[0304a0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取?何滅則取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愛時則無取,愛滅則取滅。』





[0304a04]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愛?何滅則愛滅耶?』 [P.34]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受時則無愛,受滅則愛滅。』





[0304a07]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受?何滅則受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觸時則無受,觸滅則受滅。』





[0304a10]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觸?何滅則觸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六處時則無觸,六處滅則觸滅。』





[0304a13]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六處?何滅時則六處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名色時則無六處,名色滅則六處滅。』





[0305a02]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名色?何滅則名色滅?』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識時則無名色,識滅則名色滅。』





[0305a05]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識?何滅則識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名色時則無識,名色滅則識滅。』





[0305a08] 二一



[0305a08]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如是思惟:『此正覺之觀道,由我所證悟:名色 [P.35] 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等全苦蘊滅。』





[0305a12] 諸比丘!於『滅盡!滅盡』之思惟,毘婆尸菩薩,於諸前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0305a14] 二二



[0305a14]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於後,以觀察五取蘊生滅而住:『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盡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盡如是。』





[0306a04] 彼觀察五取蘊之生滅而住,不久則由無取著,心解脫諸煩惱。」





第三 誦品





[0306a06] 



[0306a06]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然,我宣說法! [P.36] 我宣說法!』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我得證之此法,實是甚深、難見、難覺、寂靜、殊勝,超越尋、伺,微妙、博學者所能知解也。此人人歡樂愛慾,染著愛慾,喜悅愛慾;由於人人歡樂愛慾,染著愛慾,喜悅愛慾,則難見勝緣性及緣起法,因此,亦則難見一切行之寂靜、捨棄一切依、滅盡渴愛、離欲、滅盡、涅槃也。然而,若我宣說法,但彼等不能知解我之所說,我唯是徒勞、辛苦也。』





[0306a13] 



[0306a13] 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則顯現此等前所未曾聞不可思議之偈:





      『苦勞我所證     我今何宣說

       貪瞋所制者     不易覺此法

       逆流行微妙     甚深極難見

       微細此正法     愛染暗所蔽

       蔽者不得見』





[0307a06] 諸比丘!如是,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向平適,不宣說法。





[0307a07] 諸比丘!於此,大梵天神,知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之所念,而如 [P.37] 是〔憶嘆:〕『呼!此世間實滅亡,呼!此世間實消失。今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心向平適,不宣說法故。』





[0307a10] 



[0307a10] 諸比丘!爾時,大梵天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由梵天界消失,現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前。諸比丘!爾時,大梵天偏袒上衣,右膝著地,合掌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0307a13] 『世尊!請世尊說法,請善逝說法!有眾生少塵垢,因未聽法故而衰減,彼等聞法當了悟。』





[0308a01] 



[0308a01] 諸比丘!如是言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言大梵天曰:『梵天!我亦有是思惟:「今我當說法,今我當說法。」梵天!然,我如是思惟:「我得證之此法,實是甚深、難見、難覺、寂靜、殊勝、超越尋、伺,微妙、博學者所能知解也。此人人歡樂愛慾,染著愛慾,喜悅愛慾。由於人人歡樂愛慾,染著愛慾,喜悅愛慾, [P.38] 則難勝緣性及緣起法。因此,亦則難見一行之寂靜、捨棄一切依、滅盡渴愛、離欲、滅盡、涅槃也。然而,若我宣說法,但彼等不能知解我之所說,我唯是徒勞、辛苦也。」梵天!其時,我則顯現此等前所未聞不可思議之偈:





      「苦勞我所證     我今何宣說

       貪瞋所制者     不易覺此法

       逆流行微妙     甚深極難見

       微細此正法     愛染暗所蔽

       蔽者不得見」





[0308a13] 梵天!如是,我思慮之心,傾向平適,不宣說法。』





[0308a14] 



[0308a14] 諸比丘!彼大梵天,二次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世尊!請世尊說法……乃至……。』





[0309a02] 



[0309a02] 諸比丘!彼大梵天,三次白毘婆尸世尊曰:





[0309a03] 『世尊!請世尊說法,請善逝說法。有眾生少塵垢,因未聽法故而衰減,彼等聞法當了悟也。』





[0309a05]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知梵天之勸請,又悲愍諸眾生故,以佛眼觀察世間;諸比丘!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佛眼觀察世間,見諸眾生,有少塵垢、多塵垢者,有利根、頓根者,有善行相、惡行相者,有易教、難教者,或認識及怖畏來世之罪患而住者。猶如:於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之池中,有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未出水面,沉於水中養育;有青蓮華、紅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出於水面;有青蓮華、紅蓮華、 [P.39] 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出於水面而住,不為水所污染。諸比丘!如是,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佛眼觀察眾生,於眾生中有少塵垢、多塵垢者,有利根、頓根者,有善行相、惡行相者,有易教、難教者,或認識及怖畏來世罪患而住者。





[0310a01] 



[0310a01] 諸比丘!爾時,大梵天知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起思念,以偈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登頂立巖者     徧見周圍人

       如是善慧者     登上法樓閣

       離愁普眼人     觀彼溺愁眾

       彼為生老服     大雄戰勝者

       商主無欠債     於世闊步遊

       世尊請說法     多有了悟者』





[0310a09]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偈告大梵天曰:





      『為於彼等眾     啟開甘露門

       凡有得聞已     則得棄邪信

       梵天知有害     思勞不說法』





[0310a13] 諸比丘!爾時,大梵天:『我得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應諾將說法。』 [P.40] 敬禮、右繞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則沒形於其處。





[0311a01] 



[0311a01]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我當為誰先說法?誰能速解此法耶?』





[0311a03]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如是思惟:『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住於王城槃頭婆提,博學、聰明、有智慧,為長時之少塵垢者。我當先為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說法,彼等能速解此法。』





[0311a06]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消失於菩提樹下,現於王城槃頭婆提之鹿野苑。





[0311a08] 



[0311a08]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告守苑人曰:





[0311a09] 『來,守苑人!入王城槃頭婆,告王子與帝師之子提舍如是言:「尊者!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至王城槃頭婆提,住安穩鹿苑,彼欲見汝等。」』





[0311a11] 諸比丘!彼守苑人應諾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唯然,世尊』而入王城槃頭婆提,告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曰:





[0311a13] 『尊者!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至王城槃頭婆提,住安穩鹿苑,彼欲見汝等。』





[0312a01] [P.41] 一〇



[0312a01] 諸比丘!爾時,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備吉祥莊嚴乘具,乘吉祥莊嚴乘具向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至乘具能行之處,下乘而行步詣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於一面。





[0312a04] 一一



[0312a04] 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為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污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於此,則宣示諸讚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污純淨之布,正可受染色。如是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則於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0312a09] 一二



[0312a09]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0312a11] 『偉哉!世尊,偉哉!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於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於暗中得見諸色。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宣說法。世尊!我等歸 [P.42] 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0312a14] 一三



[0312a14] 諸比丘!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污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0313a05] 一四



[0313a05] 諸比丘!於王城槃頭婆提,八萬四千之大眾聞:『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住安穩鹿苑。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聞已,彼等如是思惟:『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既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可見此法、律不劣、彼出家不劣也。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而且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而過無家之生活,何以我等不出家耶?』





[0313a11] 諸比丘!於是,八萬四千之大眾,由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詣毘婆尸世尊、阿羅 [P.43] 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於一面。





[0313a13] 一五



[0313a13] 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為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污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於此,則宣示諸佛讚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污純淨之布,正可受染色。如是八萬四千之大眾,則於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0314a04] 一六



[0314a04]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0314a06] 『偉哉!世尊,偉哉!世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法,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於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於暗中得見諸色。世尊!我等歸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0314a09] 一七



[0314a09] 諸比丘!彼等八萬四千之大眾,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 [P.44] 得受具足戒。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污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0314a13] 一八



[0314a13] 彼以前八萬四千之出家者聞:『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來住王城槃頭婆提之安穩鹿苑而說法。』諸比丘!爾時,彼八萬四千之出家者,由王城槃頭婆提出發,詣安穩鹿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詣已,敬禮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坐於一面。





[0315a03] 一九



[0315a03] 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為彼等次第說法,則開示施、戒、天之說,宣說諸欲之過患,出離污穢、煩惱之功德。當世尊了知彼等心從順、柔和、無障而喜悅明淨,於此,則宣示諸讚歎之勝法——苦、集、滅、道。猶如去染污純淨布,正可受染色。如是八萬四千大眾,則於其座,遠離塵垢,證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滅法。』





[0315a08] 二〇



[0315a08] 爾時,彼等依師之教而非依他,已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法、度疑惑、去諸說、得無畏,而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曰:





[0315a10] [P.45] 『偉哉!世尊,偉哉!世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法,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露隱覆者、示道於迷路者,揭來明燈,使有眼者於暗中得見諸色。世尊!我等歸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0315a13] 二一



[0315a13] 諸比丘!彼八萬四千之出家眾,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以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彼等喜悅;並宣示諸行之過患,污穢之煩惱,涅槃之功德。彼等依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法說之教導、激勵、令喜悅,不久,彼等之心實無取著,由諸漏而解脫。





[0316a03] 二二



[0316a03] 諸比丘!爾時,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眾。諸比丘!於此,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獨居靜處時,生起如是思惟:





[0316a05] 『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眾,我應為諸比丘宣示:「諸比丘!為大眾之利益,為大眾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徧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汝等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 [P.46] 之梵行。有少塵垢之眾生,因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6a10] 二三



[0316a10] 諸比丘!爾時,有一大梵天知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由梵天界消失,現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前。諸比丘!爾時,大梵天偏袒上衣,合掌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白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言:





[0316a14] 『實然,世尊!實然,善逝。於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眾,世尊!世尊對彼等宣示:「諸比丘!為大眾之利益,為大眾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徧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眾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7a05] [P.47] 諸比丘!大梵天如是言,言已,敬禮、右繞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消失於其處。





[0317a07] 二四



[0317a07] 諸比丘!爾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於日暮由宴座起,告諸比丘曰:





[0317a09] 『諸比丘!於此,我於寂靜處宴座,生如是思惟:「如是六百八十萬大比丘眾,住王城槃頭婆提,我今應對諸比丘宣示。諸比丘!為大眾之利益,為大眾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徧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汝等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眾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8a01] 二五



[0318a01] 諸比丘!爾時,有一大梵天,知我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之間,由梵天界消失,現於我前。諸比丘!爾時,大梵天偏袒上衣,合掌向我曰:





[0318a03] 『實然,世尊!實然,善逝!於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眾,世尊!世尊對彼等宣示:「諸比丘!為大眾之利益,為大眾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徧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眾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 [P.48] 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8a08] 諸比丘!大梵天如是言,言已,敬禮、右繞我,於其處消失。





[0318a09] 二六



[0318a09] 諸比丘!我宣示:為大眾之利益,為大眾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汝等應普徧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眾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8a13] 諸比丘!彼等眾多之比丘,則於一日間,向各地出發遊行。





[0318a14] 二七



[0318a14] 諸比丘!爾時,於閻浮洲有八萬四千之住處。於過一年時,諸神舉聲:『友!一年過去,尚餘五年,五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02] 〔又〕過二年,諸神舉聲:『友!二年過去矣,尚餘四年,四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04] [P.49] 過三年,諸神舉聲:『友!三年過去矣,尚餘三年,三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06] 過四年,諸神舉聲:『友!四年過去矣,尚餘二年,二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08] 過五年,諸神舉聲:『友!五年過去矣,尚餘一年,一年後,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10] 過六年,諸神舉聲:『友!六年過去矣,為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之時也。』





[0319a12] 諸比丘!爾時,彼等彼比丘,為誦波羅提木叉,由自己之神通力,或由諸神之神通力,於一日間,皆詣王城槃頭婆提。





[0319a14] 二八



[0319a14] 諸比丘!實於此時,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對比丘僧伽誦波羅提木叉:





      『忍辱苦行為第一

       涅槃第一諸佛說

       出家不惱害他人

       沙門亦不害他者

       不造一切之惡因

       一切善業全具足

       自己心意徧清淨

       此乃諸佛之教誡

       不為爭議不加害

       攝護波羅提木叉

        [P.50] 於食事知分量者

       離人寂靜臥坐處

       修習高潔增上心

       此乃諸佛之教誡』





[0321a02] 二九



[0321a02] 諸比丘!一時,我住郁伽羅須跋迦林之沙羅樹王下。於靜處宴坐時,我心生是念:『我長久以前未住者,彼善得色有情住處,唯淨居諸天,我往訪淨居天。』





[0321a04] 諸比丘!於此,我實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由郁伽羅須跋迦林之沙羅樹王下消失,現於無煩天。諸比丘!彼諸天中之數千天眾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於一面立之彼諸天神告我言:





[0321a07] 『友!自此,九十一劫前,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生剎帝利種、剎帝利族姓。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憍陳若姓。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八萬歲。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於波波樹下成正覺。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騫荼及提舍,為第一雙賢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P.51] 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比丘眾。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三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常隨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為生母;槃頭王之王城,名謂槃頭婆提城。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為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法輪也。友!我等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0322a06] 三〇



[0322a06] 諸比丘!彼諸天眾中之數千天眾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諸天神告我言:





[0322a08] 『友!於此賢劫中,今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友!世尊是出生 [P.52] 於剎帝利種、剎帝利族姓。友!世尊之姓是瞿曇。友!世尊之壽量短、少、輕微,彼久存為百歲前後。友!世尊是於鉢多羅樹下成正覺。友!世尊有舍利弗及目犍連兩弟子,為第一雙賢者。友!世尊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眾。友!世尊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世尊有名謂阿難常隨弟子,為第一常隨侍者。友!世尊之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為生母。王城為迦毘羅城。友!世尊為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法輪也。友!我等於此世尊之處修梵行,離諸貪欲,而生此處。』





[0323a02] 三一



[0323a02] 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等具往無熱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具往善見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具往大妙見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妙見天具住阿迦膩陀天。諸比丘!此等天 [P.53] 眾中,數千之諸天眾詣訪我,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諸天告我言:





[0323a07] 『友!由於,九十一劫前,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生剎帝利族。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八萬歲。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於波波樹下成正覺。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謂騫荼及提舍,為第一雙賢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三次僧眾之集會: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十萬比丘眾;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八萬比丘眾,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三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常隨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為生母;槃頭王之王城,名謂槃頭婆提城。友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為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法輪也。友!我等於毘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0324a05] 三二



[0324a05] 諸比丘!彼諸天眾中之數千天眾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彼諸天神告我言:





[0324a07] 『友!於此賢劫中,今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友!世尊是出生於剎帝利種、剎帝利族姓。友!世尊之姓是瞿曇。友!世尊之壽量短、少、輕微,彼久存為百歲前後。友!世尊是於鉢多羅樹下成正覺。友!世尊有舍利弗及目犍連兩弟子,為第一雙賢者。友!世尊一次僧眾之集會,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眾。友!世尊此一次僧眾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世尊有名謂阿難之常隨比丘,為第一常隨侍者。友!世尊之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為生母。友!王城為迦毘羅城。友!世尊為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法輪也。友!我等於此世尊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0325a01] 三三



[0325a01] 諸比丘!如是,如來善徹察法界,善徹察法界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 [P.54] 斷道、盡輪迴、度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生、憶念名、憶念姓、憶念壽量、憶念雙弟子、憶念僧眾之集會,曰:『彼諸世尊如是種姓,彼諸世尊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脫也。』」





[0325a05] 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心喜、喜悅世尊之所說。



來源: https://tripitaka.cbeta.org/N06n0004_014


Tác quyền © 2025 Hội đồng quản trị VNCPHV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các hình thức truyền bá theo tinh thần phi vụ lợi với điều kiện: không được thay đổi nội dung và phải ghi rõ xuất xứ của trang web này.


Viện Nghiên Cứu Phật Học Việt Nam

750 Nguyễn Kiệm, Quận Phú Nhuận, TP HCM


(08) 38448893 – 399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