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a04] [P.55] 一
[0001a04]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樓國之劍磨瑟曇,名為拘樓之市鎮。
[0001a05] 爾時,長老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長老阿難問世尊言:
[0001a07] 「世尊!希有哉!不可思議哉!此緣起法甚深遠,有深遠相。但如我等觀察,卻甚明顯。」
[0001a09] 「阿難!勿作如是言,阿難!勿作如是言。阿難!此緣起法甚深遠,有深遠相。阿難!因不覺、不徹見此法,此有情類,如絲縷纏結,如腫物所蔽,如文叉草、波羅波草〔之亂雜〕,故不得出離惡生、惡趣、地獄之輪迴。
[0001a12] 二
[0001a12]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老死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老死耶?』應該說:『緣生而有老死。』
[0001a14] [P.56]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生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生耶?』應該說:『緣有而有生。』
[0002a02]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有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有耶?』應該說:『緣取而有有。』
[0002a04]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取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取耶?』應該說:『緣愛而有取。』
[0002a06]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愛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愛耶?』應該說:『緣受而有愛。』
[0002a08]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受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受耶?』應該說:『緣觸而有受。』
[0002a10]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觸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觸耶?』應該說:『緣名色而有觸。』
[0002a12]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名色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名色耶?』應該說:『緣識而有名色。』
[0002a14]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識耶?』應該答:『有。』若言:『緣何而有識耶?』應該說:『緣名色而有識。』
[0003a02] 三
[0003a02] 阿難!如是緣名色而識〔生〕,緣識而名色〔生〕,緣名色而觸〔生〕,緣觸而受〔生〕,緣受而愛〔生〕,緣愛而取〔生〕,緣取而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 [P.57] 而老死〔生〕,緣老死而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有一切苦蘊之集。
[0003a05] 四
[0003a05] 如是既說,『緣生而〔有〕老死』。阿難!如何緣生而〔有〕老死?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不生時——猶如:於天之天相、乾闥婆之乾闥婆相、夜叉之夜叉相、物精之物精相、人之人相、四足之四足相、鳥之鳥相、蝎蛇之蝎蛇相——阿難!若諸有情如實不生形狀,即一切之不生時,可施設老死耶?」
[0003a10] 「世尊!實不然。」
[0003a11] 「是故,阿難!於此,其有老死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生。
[0003a12] 五
[0003a12] 如是既言,『緣有而有生。』阿難!如何是緣有而有生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不生時——猶如:欲有、色有、無色有——無一切之有時,可施設生耶?」
[0004a01] 「世尊!實不然。」
[0004a02] 「是故,阿難!於此,其有生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有。
[0004a03] 六
[0004a03] 如是既言,『緣取而有有。』阿難!如何緣取而有有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 [P.58] 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取之時——猶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無一切取之時,可施設有耶?」
[0004a06] 「世尊!實不然。」
[0004a07] 「是故,阿難!於此,有有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取。
[0004a08] 七
[0004a08] 如是既言,『緣愛而有取。』阿難!如何緣愛而有取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愛之時——猶如: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無一切愛之時,可施設取耶?」
[0004a11] 「世尊!實不然。」
[0004a12] 「是故,阿難!於此,有取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愛。
[0004a13] 八
[0004a13] 如是既言,『緣受而有愛。』阿難!如何緣受而有愛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受之時——猶如: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無一切受時、可施設愛耶?」
[0005a03] 「世尊!實不然。」
[0005a04] 「是故,阿難!於此,有愛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取。
[0005a05] 九
[0005a05] 如是,阿難!緣受而愛生,緣愛而求生,緣求而利生,緣利而用生,緣用而欲〔貪〕生,緣欲而耽著生,緣耽著而慳悋生,緣慳悋而守護生,緣守護而執杖、執 [P.59] 劍、鬥、諍、競、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
[0005a08] 一〇
[0005a08] 如是既言,『緣守護而執杖、執劍、鬥、諍、競、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阿難!如何是緣守護而執杖、執劍、鬥、諍、競、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守護,即一切之無守護時,由守護之法滅而執杖、執劍、鬥、諍、競、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亦生耶?」
[0005a13] 「世尊!實不然。」
[0005a14] 「是故,阿難!於此,有執杖、執劍、鬥、諍、競、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法生之因,其因緣,其緣〔而〕稱謂守護。
[0006a02] 一一
[0006a02] 如是既言,『緣慳悋而有守護。』阿難!如何緣慳悋而有守護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守護,即無一切守護之時,由慳悋滅,亦施設守護耶?」
[0006a05] 「世尊!實不然。」
[0006a06] 「是故,阿難!於此,有守護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慳悋。
[0006a07] [P.60] 一二
[0006a07] 如是既言,『緣慳悋而有守護。』阿難!如何緣慳悋而有守護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慳悋,即無一切慳悋之時,由慳悋之滅,亦施設守護耶?」
[0006a10] 「世尊!實不然。」
[0006a11] 「是故,阿難!於此,有慳悋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慳悋。
[0006a12] 一三
[0006a12] 如是既言,『緣貪著而有慳悋。』阿難!如何緣貪著而有慳悋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貪著,即無一切貪著時,由貪著之滅,亦施設慳悋耶?」
[0007a01] 「世尊!實不然。」
[0007a02] 「是故,阿難!於此,有慳悋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貪著。
[0007a03] 一四
[0007a03] 如是既言,『緣欲而有貪著。』阿難!如何緣欲而有貪著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欲,即無一切欲時,由欲之滅,亦施設貪著耶?」
[0007a06] 「世尊!實不然。」
[0007a07] 「是故,阿難!於此,有貪著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欲。
[0007a08] 一五
[0007a08] 如是既言,『緣用而有欲。』阿難!如何緣用而有欲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用,即無一切用時,由用之滅,亦施設欲耶?」
[0007a10] [P.61] 「世尊!實不然。」
[0007a11] 「是故,阿難!於此,有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用。
[0007a12] 一六
[0007a12] 如是既言,『緣利而有用。』阿難!如何緣利而有用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利,即無一切利時,由利之滅,亦施設用耶?」
[0007a14] 「世尊!實不然。」
[0008a01] 「是故,阿難!於此,有用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利。
[0008a02] 一七
[0008a02] 如是既言,『緣求而有利。』阿難!如何緣求而有利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求,即無一切求時,由求之滅,亦施設利耶?」
[0008a04] 「世尊!實不然。」
[0008a05] 「是故,阿難!於此,有利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求。
[0008a06] 一八
[0008a06] 如是既言,『緣愛而有求。』阿難!如何緣愛而有求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愛——猶如:欲愛、有愛、非有愛——無一切愛時,由愛之滅,亦施設求耶?」
[0008a09] 「世尊!實不然。」
[0008a10] 「是故,阿難!於此,有求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愛。
[0008a11] 阿難!有如是二法,依二法之結合,則是受。
[0008a12] [P.62] 一九
[0008a12] 如是既說,『緣觸而有受。』阿難!如何緣觸而有受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觸,即無一切觸時——猶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觸之滅,亦施設受耶?」
[0009a01] 「世尊!實不然。」
[0009a02] 「是故,阿難!於此,有受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觸。
[0009a03] 二〇
[0009a03] 如是既言,『緣名色而有觸。』阿難!如何緣名色而有觸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有名身之施設,若無其形相、標相、相貌時,尚於色身,施設名目之觸(心觸)耶?」
[0009a06] 「世尊!實不然。」
[0009a07]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色身,若無其形相、標相、相貌時,尚於名身,施設有對觸(身觸)耶?」
[0009a09] 「世尊!實不然。」
[0009a10]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名身及色身,若無其形相、標相、相貌時,尚施設名目之觸及有對觸耶?」
[0009a12] 「世尊!實不然。」
[0009a13]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名色,若無其形相、標相、相貌時,尚施設名色耶?」
[0010a01] 「世尊!實不然。」
[0010a02] 「是故,阿難!於此,有觸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名色。
[0010a03] [P.63] 二一
[0010a03] 如是既言,『緣識而有名色。』阿難!如何緣識而有名色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不入母胎時,尚且名色能結成於母胎耶?」
[0010a05] 「世尊!實不然。」
[0010a06] 「阿難!識若入母胎後而消滅,名色尚能出現於〔名色之〕相耶?」
[0010a07] 「世尊!實不然。」
[0010a08] 「阿難!識於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斷時,名色尚且能增大、成長、發達耶?」
[0010a09] 「世尊!實不然。」
[0010a10] 「是故,阿難!於此,有名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識。
[0010a11] 二二
[0010a11] 如是既言,『緣名色而有識。』阿難!如何緣名色而有識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若不得依據於名色時,於未來,尚亦施設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0010a13] 「世尊!實不然。」
[0010a14] 「是故,阿難!於此,有識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名色。
[0011a01] 阿難!由此範圍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範圍有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 [P.64] 智慧界、流轉輪迴,由此範圍施設現相,此名色即與識俱。
[0011a03] 二三
[0011a03] 復次,阿難!施設我者,至何種程度耶?阿難!施設我為有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有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0011a07] 二四
[0011a07]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有色、有量是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1a10]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有色、無量是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1a13]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乃至……於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無量。 [P.65] 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無色、無量是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2a03] 阿難!如是為施設我者之所說。
[0012a04] 二五
[0012a04] 阿難!不施設我,不說此者至何種程度耶?阿難!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者,不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0012a08] 二六
[0012a08]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有色、有量之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2a12]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有色、無量之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3a02]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無色、有量之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3a06]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 [P.66] 『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無色、無量之邪見,蓋,可為至言。
[0013a10] 阿難!如是,不施設我者不作是說。
[0013a11] 二七
[0013a11] 阿難!要如何觀察我耶?阿難!對於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依我之領納,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
[0014a01] 二八
[0014a01] 阿難!此中,對於言受是我之我者,不得不如是言:『友!此受有三,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等三受之中,汝見何為我耶?』
[0014a03] 阿難!若於某時,領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苦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樂受。阿難!若又於某時,領納苦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苦受。阿難!若又於某時,領納不苦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苦受,其時應唯領納不苦不樂受。
[0014a07] [P.67] 二九
[0014a07] 阿難!樂受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阿難!苦受亦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阿難!不苦不樂受亦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若領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於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苦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於苦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不苦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於不苦不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
[0014a14] 對如是言:『受是我之我』者,要於現見之法,觀察我是無常、樂、苦皆〔歸於消〕滅之生滅法。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是我之我。』
[0015a02] 三〇
[0015a02]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對彼應如是言:『友!無一切所受之處,於其處還得思惟「有我」耶?』」
[0015a04] 「世尊!實不然。」
[0015a05] 「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0015a06] 三一
[0015a06]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對彼應如是言:『友!一切感受完全消滅時,即無一切受,由此受之滅,還得有思惟:於此「有我之我」耶?』」
[0015a09] 「世尊!實不然。」
[0015a10] [P.68] 「是故,阿難!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我之領納,即我是受法。』
[0015a12] 三二
[0015a12] 阿難!是故,比丘不觀察受是我,亦不觀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觀察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觀如是之我者,彼於世間之任何者皆不執著。不執著故,無有恐怖。無有恐怖故,唯獨般涅槃,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無後有。』阿難!如是,心解脫之比丘,不問:『如來死後有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非有亦非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阿難!比丘由此範圍證知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迴而解脫。對證知如是解脫之比丘,不知不見〔之徒〕,執著〔是見〕者則不正。
[0016a07] [P.69] 三三
[0016a07] 阿難!彼識住有七,處有二。何者為七〔種識住〕?阿難!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與一類墮地獄者,此為第一識住。
[0016a09] 阿難!有種種身,一類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禪而生之梵眾天,此為第二識住。
[0016a10] 阿難!有一類身,種種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為第三識住。
[0016a11] 阿難!有一類身,一類想之有情,即徧淨天,此為第四識住。
[0016a12] 阿難!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是『空無邊』而生於空無邊處之有情,此為第五識住者。
[0016a14] 阿難!有超一切空無邊處,是『識無邊』而生於識無邊處之有情,此為第六識住。
[0017a02] 阿難!有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而生於無所有處之有情,此為第七識住。
[0017a04] 〔二處者,第一〕是無想有情處,第二是非想非非想處。
[0017a05] 三四
[0017a05] 阿難!此中,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及一類墮地獄者,為第一識住,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0017a08] [P.70] 「世尊!實不然。」
[0017a09] 「阿難!此中,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而無所有處者,為第七識住,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0017a12] 「世尊!實不然。」
[0017a13] 「阿難!此中,無想有情處是如是,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得依此〔處〕而歡喜耶?」
[0018a01] 「世尊!實不然。」
[0018a02] 「阿難!此中,非想非非想處是如是,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還得依此〔處〕而歡喜耶?」
[0018a04] 「世尊!實不然。」
[0018a05] 「是故,阿難!比丘如實知此等之七識住及此等二處之集、滅、福、禍、出離,由生(緣起)而解脫。阿難!此比丘名為慧解脫。
[0018a07] 三五
[0018a07] 阿難!此解脫有八,何為八耶?有色者觀色,此為第一解脫。
[0018a08] 內無色、有想者觀外色,此為第二解脫。
[0018a09] [P.71] 唯『清淨』〔觀〕解脫,此為第三解脫。
[0018a10] 起一切色想,起一切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達空無邊處而住。此為第四解脫。
[0018a12] 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達識無邊處而住。此為第五解脫。
[0018a13] 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達無所有處而住。此為第六解脫。
[0018a14] 超一切無所有處,達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為第七解脫。
[0019a01]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達想受滅盡而住。此為第八解脫。
[0019a02] 三六
[0019a02] 阿難!是故,比丘順入於此等之八解脫,或逆入,或順入,樂時、樂所,只要於樂之間,出入此,如是,由有漏之滅——於現見之法自知,現證此——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阿難!此比丘名為俱解脫(者)。阿難!此俱解脫之外,且無更殊勝之解脫。」
[0019a06] 世尊如是說已,長老阿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踊躍。
來源: https://tripitaka.cbeta.org/N07n0004_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