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a03] 如是我聞。——
[0304a04] [P.21]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其時,恰為布薩日、十五日之正滿月之夜。世尊見眾比丘圍繞坐於空地,時,世尊見眾比丘唯默然而坐,乃對諸比丘宣曰:
[0304a06] 「諸比丘!不正之士,對於不正之士,可曾知曉:『彼仁(人)為不正之士』者耶?」
[0304a08] 「世尊!非如是。」
[0304a09] 「善哉!汝諸比丘!無有此理,不正之士之對不正之士,知曉『彼仁,為不正之士』者,為無有是處。汝諸比丘!然則,不正之士對正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者耶?」
[0304a12] 「世尊!非如是。」
[0304a13] 「善哉!汝諸比丘!亦復無有此理,不正之士對正士、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者,亦無道理。汝諸比丘!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有不正之士之信,作不正之士之思惟,作不正之士之思量,作不正之士之語,作不正之士之業,持不正之士之見,行不正之士之布施。汝諸比丘!然則,云何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汝諸比丘!此處有不正之士,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忘念、惡慧——汝諸比丘!如是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汝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汝諸比丘!此處不正之士以諸沙門、婆羅門之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忘念、惡慧者為其朋友、伴侶。——汝諸比丘!如是為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惟?諸比丘!於此不正之士,思惟害自,思惟害他,思惟害兩者之事——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 [P.22] 士之思惟。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耶?——諸比丘!於此不正之士、思量害自,思量害他,思量害兩者之事。——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語?——諸比丘!於此不正之士,為妄語,為兩舌,為惡口,為綺語——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語。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業?——諸比丘!於此有不正之士、為殺生,不與取,於諸愛欲境,有過失之行(邪欲行)。——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業。諸比丘!復次,云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見?——諸比丘!於此不正之士有如是之見——謂:無施,無供養,對諸善行、惡行之業,無果之異熟,此世無、他世亦無、亦無母、亦無父,亦無諸化生之有情。世間諸沙門、婆羅門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對此世與他世,知自諒,已體顯,亦無宣說者。——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見。諸比丘!復次,云何為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諸比丘!此處不正之士,行布施無恭敬心,不以自手行布施,多行無所思慮之布施,行投與之布施、持無應報之見行布施。——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諸比丘!彼不正之士,具足如是不正之法,有如是不正之士之信,作如是不正之士之思惟,作如是不正之士之語,作如是不正之士之業,有如是不正之士之見,行如是不正之士之布施已,身壞死後、趣諸不正者之所趣——生於彼處。而諸比丘!云何為諸不正之士之所趣?——謂:或為地獄,或為畜生趣。
[0306a13] 諸比丘!正士對正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耶?」
[0306a14] [P.23] 「世尊!如是也。」
[0307a01]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於正士對正士,知曉『彼之仁,為正士。』有其道理。諸比丘!然則,正士對不正之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不正之士』者耶?」
[0307a03] 「世尊!如是也。」
[0307a04]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正士對不正之士,知曉『彼之仁,為不正之士』者,有其道理。諸比丘!正士具足正法,有正士之信,作正士之思惟,作正士之思量,有作正士之語,作正士之業,有作為正士之見,行正士之布施。若然,諸比丘!云何為正士具足正法?——諸比丘!此處有正士,有信、有慚、有愧,所聞多、勤精進、有正念,具智慧。——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具足正法。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正士,有正士之信。——諸比丘!於此之正士,以有信,有慚,有愧,所聞多,勤精進,有正念,具智慧之諸沙門、婆羅門為其朋友,伴侶。——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有正士之信。諸比丘!復次,示何正士,為正士之思惟?——諸比丘!正士不思惟害自、不思惟害他、不思惟害兩者。——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思惟。諸比丘!復次,云何正士,為正士之思量?——諸比丘!於此正士,不思量害自,不思量害他、不思量害兩者。——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思量。諸比丘!復次,云何正士,為正士之語?——諸比丘!於此正士遠離妄語、遠離兩舌、 [P.24] 遠離惡口,遠離綺語。——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語。諸比丘!復次,云何正士,為正士之業?——諸比丘!於此正士,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於諸愛欲境所行之過失。——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行正士之業。諸比丘!復次,云何正士,有正士之見?——諸比丘!於此正士有如是之見——謂:有施,有供養、有供奉、對諸善行、惡行之業,有異熟之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世間有諸沙門、婆羅門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對此世、他世、知自諒、已體顯,有宣說者。——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有正士之見。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正士行正士之布施。——有所思慮行布施,行清淨之布施,行具應報之見之布施。——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行正士之布施。諸比丘、彼之正士具足如是之正法,有如是正士之信,為如是正士之思惟,為如是正士之思量,有如是正士之語,為如是正士之業,有如是正士之見,行如是正士之布施已,身壞死後,彼諸正士之所趣——生於彼處。諸比丘!云何為彼諸正士之所趣,謂:或為天之大處,或為人之大處。」
[0309a01] 世尊為如是語已,彼諸比丘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隨喜而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