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a03] 如是我聞。——
[0213a04]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比丘應〔答:〕「世尊!」如是世尊曰:
[0213a06] 「諸比丘!獵師以餌誘引鹿群,非有是念:『食我所撒之飼餌,鹿群皆得肥美、長壽。』諸比丘!但獵師以餌誘引鹿群,皆為是念:『鹿群侵入於我所撒之此飼餌中,迷著於貪食,迷著於貪食而至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此所撒飼餌中,隨〔鹿師鹿師眷屬〕所思所作。』
[0213a10] 諸比丘!於是第一鹿群侵入於獵師所撒此飼餌中,迷著於貪食,侵入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獵師之此飼餌中,便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0213a14] 諸比丘!於是第二鹿群作是之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於貪食。侵入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 [P.152] 即於獵師此撒飼餌中而至隨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然而我等欲避離一切之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彼等即避離一切之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之氣力衰劣,氣力衰劣〔已〕,則還於獵師所撒彼飼餌之處。彼等侵入其處,迷著於貪食。侵入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即至陶醉,陶醉而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獵師之所撒餌中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二之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0214a09] 諸比丘!於是第三之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於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於貪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彼等第二鹿群便思之——彼等第一鹿群侵入於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於貪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彼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而住也。如是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之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則還於獵師所撒之飼餌。彼等侵入其處,迷著貪食。侵入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而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獵師之此飼餌中,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也。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 [P.153] 獵師之如意力。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之飼餌,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於取食,不侵入,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如是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取食,彼等不侵入於其處、不迷著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獵師此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0215a11] 諸比丘!於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此等第三鹿群為奸猾而欺瞞者,實此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也。食此所撒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然我等所撒此飼餌,到處悉以大罠〔竹籬〕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隱棲處。』如是彼等所撒此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隱棲處。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0216a02] 諸比丘!於是第四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彼等第二鹿群作是念——彼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然我等……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彼等第三鹿 [P.154] 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不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於取食,不侵入,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獵師此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於取食,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於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三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食此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然我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隱棲處——。如是彼等所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隱棲處。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然我等於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飼餌之中,不迷著於取食,不侵入,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 [P.155] 放逸即於獵師之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如是彼等於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之飼餌、不迷著於取食。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獵師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0217a09] 諸比丘!於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四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四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已食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然我等於此所撒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隱棲處。』彼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然,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不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隱棲處。諸比丘!於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我等若以圓猾使彼等第四鹿群者。受此圓猾,又使其他分歧,此等受分歧,又分歧其他。如是所撒此飼餌,一切之鹿群完全放置不理,然我等放過此第四鹿群。』諸比丘!如是獵師及其眷屬放過此第四鹿群。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鹿群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0218a03] 諸比丘!為闡明是意義,予說此譬喻。於此,其意義者如次:即飼餌者,諸比丘!是謂五種欲分也。諸比丘!獵師者,是謂惡魔也。獵師之眷屬者,是謂魔之眷屬也。鹿群者,是謂沙門,婆羅門也。
[0218a06] [P.156] 諸比丘!於是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於貪食,入於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而至於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於魔之此飼餌,即於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而被擒者也。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一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一沙門、婆羅門。
[0218a11] 諸比丘!於是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於貪食;入於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也。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於森林處。彼等於其處以食野菜、食稷、食糙米、食達多羅米、食訶達草、或食糠飯之泡、胡麻之粉草、以食牛糞、食森林樹根、以食果實、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心解脫即衰退也。心解脫衰退時,乃歸食魔所撒彼飼餌,即:此等世間食。彼等入於其處,迷著於貪食,入於其處,迷著於貪食之彼等以至陶醉,陶醉即陷於放逸,陷於放逸即於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 [P.157] 脫離魔之如意力。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二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二沙門婆羅門。
[0219a10] 諸比丘!於是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於魔撒此飼餌處,即:入此等世間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彼等第二沙門婆羅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迷著於貪食……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彼等於其處以食野菜……乃至……攝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還來取此等世間食……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如是實彼等第二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於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不迷著於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於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靈即身、或靈與身各別、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非有、或如來死後亦有亦非 [P.158] 有、或如來死後非有亦非非有——。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三鹿群如是予以說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
[0220a12] 諸比丘!於是第四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即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於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彼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又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依魔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棲處……乃至……於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棲處……乃至……於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如是實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然我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棲處,於此營棲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於取食,不入、不迷著於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 [P.159] 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彼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棲處,於此以營棲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於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於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於放逸,不陷於放逸即於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沙門婆羅門得脫離魔之如意力。諸比丘!恰如彼等第四鹿群之比喻,如是,予以說第四沙門婆羅門。
[0222a04] 諸比丘!如何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諸比丘!於是謂比丘以離欲、以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禪住。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諸比丘!再之,比丘尋伺已息,於內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禪住。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不染著於喜、住於捨、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即彼聖者所謂成『捨、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禪住。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以捨樂、以捨苦、先已滅喜憂,於不苦不樂成捨、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禪住。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色想,以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於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以成就虛空無邊處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成就識無邊處住。諸比丘!此 [P.160] 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識無邊處,『亦無何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住。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住,而依彼之智見,〔知〕漏滅盡。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遠離世間一切纏縛者。』」
[0223a09]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