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a03] 如是我聞。——
[0010a04] 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拘絺羅,於晡時由宴默而起,詣往尊者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尊者舍利弗互相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羅,向尊者舍利弗曰:「尊者!所言『無慧也,無慧也。』尊者!是由何被稱為『無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無慧、彼無慧者。』因此被稱為『無慧也。』何謂彼無慧?彼無慧『此是苦也。』彼無慧『此是苦集也。』彼無慧『此是苦滅也。』彼無慧『此是苦滅道跡也。』尊者!『彼無慧,彼無慧者。』因此被稱為『無慧也。』」「善哉!尊者!」尊者大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喜、隨喜。對尊者舍利弗更問曰:「尊者!所謂『有慧也,有慧也。』尊者!是由如何被稱為『有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稱為『有慧也。』何謂彼慧知之?彼慧知『此是苦也。』彼慧知『此是苦集也。』彼慧知『此是苦滅也。』彼慧知『此是苦滅道跡也。』尊者!『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稱為『有慧也。』」——「尊者!所言『彼有識,彼有識。』是由何被稱為『識』耶?」——「尊者!言『彼識知之,彼識知之。』因此被稱為『識也。』何謂彼識知之?彼識知『樂也。』彼識知『苦也。』彼識知『不苦不樂也。』尊者!『彼識知之,彼識知之。』因此被稱為『識』也。」——「尊者,彼慧與彼識者,此等之法是相合耶?抑相離耶?且對此法分解、分析之後,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也。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 [P.293] 不得知其差異。尊者!彼慧知之即識知之;彼識知之即慧知之。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者、而非相離也。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亦不得知其差異。」——「尊者!如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有何差異耶?」——「尊者!此慧與此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於此慧當修之者、識當徧知之,是即此等之差異也。」
[0011a12] 「尊者!所言『受,受。』是由何稱之為『受』耶?」——「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稱之為『受』也。何謂彼感受?彼感受『樂』也,彼感受『苦』也,彼感受『不苦不樂也。』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稱之為『受』也。」——「尊者!所言『想,想。』尊者!是由何稱之為『想』耶?」——「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稱之為『想』也。何謂彼想?彼想青、想黃、想赤、想白也。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稱之為『想也。』」——「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耶?或為相離耶?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可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尊者!彼感受即想之;彼想即識知之。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
[0012a08] 「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何處耶?」——「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當導至『識無邊』之識無邊處;當導至『無所存在』之無所有處。」——「又,尊者!導至……之法,是以何慧耶?」——「尊者!導至……之法以慧眼、慧知之。」——「又,尊者!慧以何為利義耶?」——「尊者!慧以通智為利義、以徧知為利義、以捨斷為利義。」
[0012a13] [P.294] 「又,尊者!由幾何之緣,得生正見耶?」——「尊者!由二緣得生正見,由〔聞〕他聲及內思惟也。尊者!由此等二緣得生正見。」——「又,尊者!有幾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尊者!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尊者!於此,正見乃依戒所攝為資助、依多聞所攝為資助、依對論所攝為資助、依寂止所攝為資助,及依觀所攝為資助。尊者!是以此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
[0013a06] 「又,尊者!有幾何之存在耶?」——「尊者!此等有三存在:欲之存在、色之存在、無色之存在。」——「又,尊者!如何於當來有生耶?」——「尊者!有情為無明所蓋,為愛結所繫,由於歡喜此處彼處,如是,謂當來有生也。」——「又,尊者!云何當來不生耶?」——「尊者!若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必盡渴愛,如是,謂當來不生也。」
[0013a11] 「又,尊者!云何為初禪耶?」——「尊者!於此,比丘以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住。尊者!是即謂『初禪』。」——「尊者!初禪有幾支耶?」——「尊者!初禪有五支。尊者!初禪之比丘有尋、伺、喜、樂及一 [P.295] 心。尊者,如是初禪有五支也。」——「又,尊者!初禪有幾支捨離與幾支具足耶?」——「尊者!初禪有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尊者!於此,入初禪之比丘捨欲貪、捨瞋恚、捨昏沈睡眠、捨調悔、捨疑也;轉起尋、伺、喜、樂及一心。尊者!初禪有如是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處,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行異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對境及行境。有何所依耶?何者為領受此等之境界及行界?」——「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界(根各受境),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界。意為五根所依,意領受此等之境界行界。」
[0014a09] [P.296]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緣何而住耶?」——「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是緣壽而住。」——「尊者!壽緣何而住耶?」——「壽緣煖而住。」——「尊者!煖緣何而住耶?」——「尊者!煖緣壽而住。」——「尊者!今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說:『壽緣煖而住。』又,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說:『煖緣壽而住。』又,尊者!此說之真義應如何見耶?」——「尊者!然則,我於尊者以喻示之,依喻於此,有智者當解所說之真義也。尊者!猶如點燃油燈,緣光而有焰,緣焰而有光,因光故有焰也。如是,尊者!壽即緣煖而住,煖即緣壽而住也。」
[0015a03] [P.297] 「尊者!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耶?或諸壽行與受法為各別耶?」——「尊者!彼等諸壽行,非即彼等之受法。尊者!若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者,則入滅受想定之比丘當不可能知出定。尊者!因諸壽行與諸受之法為各別,故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可能知出定。」——「尊者!有幾法,於此身滅時,此身之拋棄擲出,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耶?」——「尊者!壽、煖、識之三法,此身之拋棄擲出時,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之間有何差別耶?」——「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壽盡、煖息、諸根敗壞;而入滅受想定之比丘,亦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但壽不盡、煖亦不息、諸根寂靜〔不敗壞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別也。」
[0015a13] 「尊者!有幾何之緣入於不苦不樂之心解脫耶?」——「尊者!有四緣入於不苦不樂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先捨樂、苦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捨、念、徧淨成就第四禪住。尊者,依此等四緣,入不苦不樂之心解脫也。」——「尊者!有幾何之緣入於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入於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及無相界之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緣,入於無相心解脫也。」——「尊者!有幾何之緣於無相心解脫住耶?」——「尊者!有三緣,於無相心解脫住,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對無相界之作意及前預備之為作也。尊者,由此等三緣,有無相心解脫住也。」——「尊者!有幾何之緣,起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作意,及對無相界之不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
[0016a09] 「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耶?或義同而名異耶?」——「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者,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然而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同義而異名也。尊者!因如何方便,依據如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尊者!於此,比丘以俱慈心徧滿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將對一切世界之〔有情〕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俱慈之心,徧滿而住。〔又〕以俱悲之心……以俱喜之心……以俱捨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將對一切〔有情〕視作自己,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捨俱心,徧滿而住。尊者!此稱為無量心解脫。」——「尊者!云何為無所有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尊者!此稱為無所有心解脫。」——「尊者!云何為空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樹下、或至空閑處,作如是思惟:『此我或我所是空也。』尊者!此稱為空心解脫。」 [P.298] 「尊者!云何為無相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由對一切相不作意,具足無相心定而住。尊者!此稱為無相心解脫。」——「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復次,尊者!因何方便、依據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尊者!貪為量因,瞋為量因,癡為量因。彼等漏盡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量心解脫相比,彼等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貪障、瞋障、癡障,彼等漏盡之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所有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貪為取相,瞋為取相,癡為取相。彼等漏盡之比丘已捨、己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相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也。」
[0018a06]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喜悅之尊者大拘絺羅,大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